乡村教育之父是谁?
梁漱溟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他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的“乡村教育”观点有三种,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
②乡农学校的设立;
③乡农教育的课程。
中国乡村教育之父?
梁漱溟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他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的“乡村教育”观点有三种,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
②乡农学校的设立;
③乡农教育的课程。
中国乡村之父?
杜润生,1913年7月18日生,原名杜德,山西省太谷县人,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他是中国共产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他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他多次向中央谏言,主张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之父是谁?
赫尔巴特
德国人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中国教育之父是谁?淡菜?
中国教育之父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乡村教育学之父?
乡村教育之父:梁漱溟
(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提出乡村教育: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②乡农学校的设立:A.强调政教合一: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B.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相结合;③乡农教育的课程:A.公共课程: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教员指导下启发民众的思想)。B.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故而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
中国第一个乡村教育之父?
中囯第一个乡村教育之父:黄质夫先。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立志要“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黄质夫,1896年出生于江苏仪征县十二圩镇。1924年,黄质夫毕业后,即到苏北高邮市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这是全国最早兴办的五所乡村师范学校之一,从此黄质夫开始了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
比较教育之父是谁?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当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1948年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未果,迫于生计而从事代课老师的选择,决定了顾明远一生的事业。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世界教育之父是谁?
七个教育之父是:
1. 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同时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2.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同时也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3.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4. 俄国教育心理之父:乌申斯基,也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6. 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程序教学,成为程序学之父。
7.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是最早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
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谁?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
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开启一代“学 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 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
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 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 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 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 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
曰,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 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 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 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 “超乎政治”两类。 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
超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他认为,两类 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
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 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 他 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
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 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 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
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 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 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
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 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
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
墨守成规,抱残守 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他 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4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
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 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
校,文与理通科。
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 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 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至于文理
资料,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 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 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 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 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
会以外。
蔡元培从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主张推广和普及女子教育,更开中国
男女同校的先河。
先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1912年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 实行男女同校。 继之,1917年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开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1919年,又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校的先河,在政治和思想上都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后,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悼念,称其“为革
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 毛泽 东更是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给予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开拓者以崇
高的赞誉。
蔡元培生于动荡剧变的时代,但一生致力于民主和教育事业。
他不仅是追随孙
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 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 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