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社会读后感1500字?
丰子恺先生在其杂文《车厢社会》里描述了这么几种人: 一种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
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人,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 一种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若是方皮箱,又可当作自己的茶几。看见找坐位的人来了,拼命埋头看报。对方倘不客气地向他提出:‘对不起,先生,请你的箱子放在上面,大家坐坐!’他会指着远处打官话拒绝他:‘那边也好坐,你为甚么一定要坐在这里?’说过管自看报了。” 一种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钻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 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 于是,“老实人被这些家伙赶来赶去,找不到坐,只能将行李入在门口,自己坐在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的门口。”更让人可气的却是,“查票的来了,不干涉躺着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坐位的人,却埋怨坐在行李上的人和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门口的人阻碍了走路,把他们骂脱几声。” 看了这样的文字,似乎能想象出一个社会的不和谐是如何练成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恰恰是那些个能在车厢里坦然“躺着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坐位的人”,在商场上赚到了大钱,在官场上当上了大官,在学界里混成了大师……而本分的人不但得不到理所应得的,反而被他们剥夺驱赶后,还要受“查票人”的责骂。世袭固然令人气馁,但一个社会若还存在凭本事往上升的机会,未必就真能让人舒心,因为若这种社会最终只会令那些有如此或如彼强占坐位本事的家伙升上去,恐怕结果同样令人气馁。或许恶是历史的动力,但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风气、一种社会传统总让恶棍当道,那么这样的社会就很难和谐、很难进步,倒是会不断地拖拽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堕入丛林时代。《中国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精神》读后感1500字: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去掉。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少不了对物质的追求,但在物质追求中,不能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书中说到,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像英国文化也体现在英国人身上一样。从中国人身上就能看到传统的家文化,国文化,中国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寻物理”。让我想到大学老师说的,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无条件的做。我们今天,还能学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贤的孔子,复兴中国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书中写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本民族氛围也很浓,他们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为荣,甚至还带些傲慢,而在中国讲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中国的全要不得。我们就要学习西方的,我们急于前进,要变,使我们陷在一时常的病态下,我们知变而不知化。让我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作战方式都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从城市开始进攻,而根据我国实情,则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面对文化交流,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了解判断与吸收。
在讲到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时,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强大的调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乃是西方文化内部自身的大冲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讲“个人自由”,一面讲“集体统治”,这本来不就是一大冲突吗?看看我们中国文化,照中国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个家庭之内而成为了一夫一妇。既同在一家之内,大可不必再各争自由互论平等。在中国,就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贯通下去。之所以说中国文化调和力量很大,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人,一面信受了一个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着一个大家庭传统,其间却没有发生过冲突。不得不说,中国文化调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学“为人”。学为人,要“尽人道”。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穷则独善其身,先影响我自己,其次可以影响到我家,影响到我朋友。达则兼济天下,就从这里达去。范仲淹为秀才时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士的理想与培养。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就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不看重外面事业,而看重在内面的性情上。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读后感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啊,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对外可以做一个够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属,好上司。这些从哪里来,一切皆从“性情”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中国人一番极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种极平凡的人生中表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品读一下《论语》《道德经》。
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教育漫话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话》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拜读大师的金玉之言,可谓茅塞顿开。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急需,驿站长1500字读后感?
答:驿站长读后感
《驿站长》的写作方法中提到过小说中不允许有毫不相干的人或物出场。这四幅画也一样,它不只是房间内的一个装饰,它与整部小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驿站长就是老父亲,驿站长的女儿冬尼娅就是画中的
井冈山读后感1500字?
前一段时间,我和爸爸还有许多叔叔阿姨前往井冈山,开始向往已久的“红色之旅”。
井冈山是革命根据地,被誉为“革命的摇篮”。我们这次去,就是为了学习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一)第一天,我们一大早就起床吃完饭出发了,到了井冈山已经是中午了,午饭后,我们坐上游览观光车,前往第一个景点:黄洋界哨口。
上山不一会儿,就会看到第一条防线:黄洋界哨口防御工事。是一条壕沟,红军战士们,曾趴在壕沟上,向山下射击,击退了国民党。再向山上走,就是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实际上是后来重建的。蒋介石打上山来后,把房子全烧掉,人全杀光,一个也不留,黄洋界哨口营房也惨遭毒手,被烧得一干二净,在营房不远处,有一堆巨石和滚木,红军战士曾用这些东西向山下咋国民党军,配合哨口防御工事,用一个营的兵力抵御了国民党好几个团的围攻。不过现在的巨石、滚木都是假的。走到山顶,一块石碑出现在我们眼前,正面是“黄洋界哨口”五个大字,另一面是毛泽东写的诗词,许多人都来照相。
接下来去龙潭,龙潭共有五潭,由于时间不够,我们只参观了最大最壮观的碧玉潭。走在山路上,只觉得身上仿佛也映上了绿色,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树,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又如一块绿地毯,似乎是大自然给井冈山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做的绿衣裳。轰隆隆的水声惊醒了陶醉在山景里的我,没错,这就是瀑布的水声,真是“人未近而声先至”啊,再向前走,这才到了碧玉潭瀑布。湍急的水流发出隆隆的声音,水争先恐后地倾泻下来,让人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像一缕缕白烟胧胧朦朦,又似一团团云雾飘飘洒洒,那溅起的小水珠落到我的脸上,一股沁人心脾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心扉,这般美景怎能不使人陶醉?
然后,我们来到了百竹园,十分奇特,看起来是圆的,实际上是方的,叫做方竹,又叫招财竹。百竹园旁就是红军造币厂,说起来是“厂”,实际上只有几间平房,设备极其简陋,而且全靠人力操作。就是在这里,红军造出了“工字银元”。还有小井红军医院,这里有一位名人名叫曾志,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她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协民先后为革命英勇牺牲,她死时也把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的一笔钱捐给了希望工程。
第一天的行程结束了,我回到宾馆,好好休息,迎接第二天的旅程。
(二)第二天,我们将在井冈山市内参观。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进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朱德亲自写的大字,被刻了下来。正前方是一个大厅,里面有立体的井冈山模型背景,背景前放着一个巨大的油灯,油灯上写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是说,革命之火,哪怕很小,也可以让全中国都烧起革命之火。大厅右侧是六个展厅,一至四展厅主要讲述解放战争中许多大事件,展示了解放战争中曾用过的几把枪支弹药,和一些文件,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还有几个毛泽东和战士们的蜡像。五六展厅是伟人、烈士的介绍及文学、书画作品。
接下来,我们去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这里虽然是重建的,但和当年颇有几分相似,十分简陋,一间房只有一张床,一个桌子,铺的盖的只有一张并不厚的单子,除了毛泽东,还有陈毅、朱德等都曾住在这里。据说当时吃饭十分困难,可以用一首歌谣来表示当年的艰苦条件:“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的精光光。”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革命者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最后,我们又去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一进大门,109级台阶摆在眼前,共分两层,一层49级,一层60级,49级台阶代表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60级台阶代表建纪念碑时是红军成立60周年也就是1987年。走过台阶,是一个展厅,里面有各个著名烈士、伟人的详细介绍。展厅大门两边是通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雕塑园的两条路。纪念碑远看是一个“山”字,意思是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近看像一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看,像无数尖枪,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 雕塑园里有许多革命者的雕塑,比如,王佐、袁文才、毛泽东、贺子珍等为解放人民做贡献的人,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
井冈山就像一本书,让人怎么看也看不够,又如一首歌,让人怎么唱也唱不完,你的美丽将在我心中永驻。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要来井冈山。
1500年以后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中,主要介绍的是欧亚大陆,这一点在导言中作者已经阐明。把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本书写作的一条主线,是游牧民族,或者套用作者在原文中所说的“蛮族”,的入侵。
这一点是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截然不同的一点,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历史,或者说是整个文明交往中,占很大程度的,是先冲突后同化的过程。
青塔曹文轩读后感1500字?
当一个人对一个处于逆境中的人产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实施了自己的高尚的行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回感到有一种温热的的暖流富有炽感地流过,从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曹文轩
暑假,是个可以畅快读“闲书”的好季节。去年暑假,有幸接触到曹文轩先生的文学作品,从《草房子》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他优雅的写作姿态、悲悯的情怀,还有他文字的洁净优美和古典的诗意美。今年暑假,迫不及待地在书店寻得《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青塔》一书,再次重温内心那份简单纯净的美好,读后,不由想到自己曾经的老师们——师恩难忘。
《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青塔》是一部当代儿童文学小说集,其中收录了《青塔》、《山羊不吃天堂草》、《红葫芦》、《哑牛》、《手套》等多部文学作品。其中代表性的《青塔》来源于长篇《根鸟》节选(第二章),读后尤其使我印象深刻。它讲述的是主人公根鸟追梦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其中的真善美令人感动和神往。青塔,一个温暖的小镇家园,有善良的老奶奶、纯真的小姑娘、善解人意、暗中相助的大树,还有那似乎从天而降、赐予白马的老僧人。在这里,根鸟遇到了许多美好的人,特别是他心灵的导师——板金,给予他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和帮助。板金陪伴着根鸟成长在青塔这座小镇上,像一颗火种,黑暗中给根鸟以指引,坚定他的信念;灰心时给他以鼓励,激发他不放弃梦想。但每个人注定都有自己要独自行走地路,如同文中的板金不可能永远陪伴着根鸟,他们最终从青塔再次出发,各自上路。虽然留给彼此的只能是遥远的背影,但那份美好却会永驻他们的心田,终生难忘。
想着板金,我不由想起我曾经的一个个老师,我们也是从相识到相惜再到分离。我的老师们也像板金一样,是我灵魂的导师,他们陪我健康快乐地走过我求学生活的每个阶段, 他们不仅为我在人生之路上指明前进的方向,还启发鼓励我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拼搏。他们为我打开知识之窗,叩开情商之门,正是他们给我关心、爱护、指导和引领,我才能获得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记得幼儿园时,我无数次的哭闹总在老师充满爱心的歌声和故事中嘎然而止;在一声声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了,我知道要洗小脏手了,我渐渐懂规矩也懂事了;可也到了我离开幼儿园老师的时候了。再回想小学六年的学习时光,原以为时间似乎很漫长,但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难忘老师组织的主题班会:长大后你想干什么?激动运动会上老师那激昂的加油声和热情的拥抱,还有无数次的课下谈心和作业辅导;当然也无法释怀那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和叮咛。不知不觉中,我的个头开始接近并赶上老师了,我在懵懂中也开始明白“毕业”的含义了。踏入初中,如今,我已经初三了,老师们更多的好像是我的朋友,我们一起商量计划班级的各项活动,我登上了前台,老师们布置任务后就退到幕后;校园活动时,我们可以一起玩得很嗨,但有时也免不了有冲突,总是在我一次次的错误之后,是老师们的帮助、鼓励和教育,又让我重新树立自信,不断前行。
有人说过,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见许许多多帮助我们的人,哪怕有人只是在我们匆匆旅途中的留下一个背影,但在这片刻之间,也让我们的眼眸温热灵动。《青塔》中,板金引领着根鸟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追逐梦想,而我们的老师们则教会我们做人处事与坚持梦想的持之以恒。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我今天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印象。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至仁至义,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因为忠言逆耳利于行。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500字?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叙述了大卫的成长史。他是个遗腹子,和年轻美貌、心地善良的母亲相依为命。忠心耿耿的女仆裴果提无微不至地爱护他。然而,童年的幸福随着母亲的改嫁结束了。他的继父摩德斯通是个凶残、贪婪的商人,还把生性更为冷酷的姐姐带来管家。大卫受尽虐待,母亲被折磨死后,继父把他送去当童工。后来,大卫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世上唯一的亲人——他的姨婆。在姨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
求爱因斯坦传的读后感,爱萨克森版的,1500字的?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著名的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己卯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他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传记》这本书讲了爱因斯坦从小到大的经历。他出生于德国的慕尼黑,是个犹太人。小时候的他不爱说话、孤独,对学校的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反感,他所感兴趣的就是对世界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思考。后来正是因为他的勤于思考,才发现了相对论,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年10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5000年后(即6939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引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也是20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