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急求潮汕民间游戏?

急求潮汕民间游戏?

潮汕扑克“木塞”系潮汕地区流行的一种扑克游戏。“木塞”的规则:

1、每家先发两张牌,待各家看自己点数决定是否要加发一张,每家最多只能有三张牌;

2、点数大小,点数是手中牌的数字加起来的个位数,J、Q、K相当于10或者0。例:一张7加上一张J为7点,一张8加一张9也为7点,三张牌也是同样计算,两张牌的九点,八点就是天公。

3、只有2张同花色的牌在点数上胜于对手,赢家可以获得2倍奖励,如果是三张同花色的牌在点数上胜于对手,赢家可以获得3倍奖励。

4、特殊的点数,顺子是三张牌是相连的,如7、8、9或J、Q、K,这些赢家获得4倍奖励;同花顺,如花7、花8、花9,赢家获得6倍奖励,三张相同的,如三张牌都是6,赢家获得8倍奖励。

5、扑克中有两只鬼,鬼可以当作是任何一张牌,但是当只派了两张牌时,有一张是鬼就要补第三张牌,此时鬼可当做任意一张牌,如花7、花9、鬼,此时的鬼可当作是花8,赢家获得6倍奖励。

6、如果想玩的更刺激点的话,可以“逛鬼”,也就是明一张牌,如明到黑桃5,则同点数的牌如梅花5则等同于鬼,而失去本身点数。如果这个时候拿到梅花5跟梅花4,就不能算是天公,而是鬼加梅花4,此时就增大了补成大牌的概率。拿到双鬼赢家获得10倍奖励,双鬼补到三鬼可以获得30倍奖励。双鬼并不是没有克星,0点就是他的克星了,0点赢双鬼的赢家可以获得10倍奖励,三鬼无敌也就是最大。6、所有点数中,三鬼>双鬼>天公>同花顺>三张同数字>顺子>七点及以下。零点>双鬼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幼儿教育?

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民族的瑰宝。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拓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使之努力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的价值体系制约,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 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 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貌、社会习俗等深层文化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习惯。

三、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幼儿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的任务: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2、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要具有生活性、情境性和经验性,因地制宜,使幼儿能在幼儿园感受到家的氛围。

3、文化来自民间,从民间去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资源,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幼儿感受优美的民间文学,各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 风格多样的民间美术, 从而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4、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博,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例如民间游戏、传统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它们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对幼儿身体、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大有裨益。有利于实现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性、启蒙性的发展;能使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情境性,深入浅出,各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相互迁移、互为补充。

四、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应用的现状

(1)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对幼儿由文化知识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比如幼儿园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听着孩子们稚气的声音清脆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人觉得让孩子们从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们在“不求甚解”地朗读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哪里?他们记住了内容,就一定会对中华文明有所了解,有所热爱吗?是不是也该深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呢?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呢?

(2)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节日活动、传统美德故事、杰出人物的介绍等历史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现,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与现代生活脱离太多,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五、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

1.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美德

(1)尊老爱幼、孝顺双亲

(2)提倡节俭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简朴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自尊心、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3)培养幼儿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品格。

“诚信”是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十分注重的优良品德之一。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

2.生活常规的习惯养成

(1)礼仪、礼貌习惯的养成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关于姿态的描述,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启示很大。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礼仪。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1).重视传统节日等的庆祝活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在活动中加深幼儿对于节日的了解,寓教于乐。

2)、加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其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浅的生活常识。既能培养幼儿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也能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重视对幼儿的乡土文化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认识家乡或者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周边资源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小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沉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幼儿教育的需要和未来出发,对于实际教学情况,也要注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区域特色游戏活动?

近年来,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愈小,他们愈容易从非正式的,主动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就涉及到了课程实施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活动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条件并符合要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觉、自主、自由而快乐地学习着。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力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参与、互助的合作、积极的探索。从2007年我园着手市级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索》研究,我们江安县幼儿园地处农村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乡土资源,农村广阔的田野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乡土材料,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长江之滨”、“橙竹之乡”、“中国戏剧之摇篮”等美称,幼儿可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从中吸取不少的知识与营养,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养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去领略、体验作为小县城孩子的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胸怀和能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的价值除了传承本土文化外,由于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直观而具体的,与幼儿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是极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在园内外的教育环境相互渗透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与激动,这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建一个个、充分渗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创索,这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几年来 ,老师们对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区域活动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和感受风、雪、雨、雷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精神,幼儿园要不断挖掘附近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可锻炼因素,进行愉悦的户外区域活动。几年来,我们带孩子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田间、山头、各种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艺厂等,例如:带孩子们“徒步”到长江边,宽阔的沙地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地,江边的鹅卵石、河沙、路边的旧树枝成了活动材料,孩子们在里面尽情地垒城堡、做生日蛋糕、画画、奔跑乐此不疲;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间房、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其儒家耕读文化和民俗风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园,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孩子们在里面亲身体验、感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民居的园林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生态等方面去看、去听、去想,去领略、感受民居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天然活动区域在我们幼儿园周围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自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空间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儿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畅快、自由的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拉近幼儿与大自然、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儿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性逐步提升、运动热情更加高涨,感受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充实了幼儿的内心世界。 另外,《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破了以前把孩子“关”在幼儿园甚至“关”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乡间的羊肠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节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时摘夏橙,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由地活动,在攀爬、钻、跑、跳、投、平衡等运动中使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具有自然乡土气息的材料和空间里,体会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纯真朴素的区域活动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杜威曾经说过:“只有社会与儿童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园内创设了“走进戏剧—橙乡小舞台”“民俗一条街”“农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条街”“竹艺空间”等特色区域,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乡小吃”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了“黄粑”、“红桥猪儿粑”、“竹筒饭”等等,在活动中津津有味地品尝家乡的美味小吃。在“国立剧专”中,幼儿从带来了在家里和爸妈一起收集的有关“国立剧专”的成立、为啥如何迁搬到我们江安,以及在此培养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资料,再加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到“国立剧专陈列馆”亲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识经验,和老师共同创建了此活动区,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课程。如每年春天我们幼儿园都组织“亲子春游活动”,家长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动中教会他们对自然的知识;秋天组织“亲子登山活动”;还不时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一些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来幼儿园的编织区教孩子编织草鞭、花篮、昆虫等等;邀请会竹雕工艺的家长到幼儿园“竹工艺区”现场雕刻,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竹雕技术;邀请爱好收藏奇石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奇石文化。家长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孩子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使家园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在本土文化品牌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基本模式,构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形成了名为《娃娃游江安》系列园本课程。区域游戏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1.从材料上去渗透本土文化 活动区围绕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以及孩子的关注点和最近发展情况来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题《美丽的夕佳山》中我们创设了: 活 动 区 语言区 1、夕佳山民居画册、民间故事书、民间手工艺作品画册、民俗图书、VCD、谜语书等。 2、白鹭的各种图片资料。 美工区 1、投放麦杆、竹蔑、小树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构材料供幼儿编织、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纸学剪窗花。 3、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狮子等 。 建构区 提供各种纸箱、纸盒、积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儿建构造型。 表演区 1、 提供自制的服饰、彩带、鼓,进行表演。 2、 提供各类戏曲音乐及面具、道具供幼儿欣赏、表演。 探索区 提供各种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图,幼儿可进行拼摆和排序。 2.从内容上体现本土文化 为结合主题活动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废旧材料设计创设了“奇石馆”、“好吃一条街”、“小竹海”、“美丽的夕佳山”、“国立剧专”等蕴涵江安本土文化内容的区域。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创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区域活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组织、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愈小,他们愈容易从非正式的,主动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就涉及到了课程实施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活动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条件并符合要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觉、自主、自由而快乐地学习着。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力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参与、互助的合作、积极的探索。从2007年我园着手市级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索》研究,我们江安县幼儿园地处农村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乡土资源,农村广阔的田野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乡土材料,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长江之滨”、“橙竹之乡”、“中国戏剧之摇篮”等美称,幼儿可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从中吸取不少的知识与营养,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养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去领略、体验作为小县城孩子的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胸怀和能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的价值除了传承本土文化外,由于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直观而具体的,与幼儿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是极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在园内外的教育环境相互渗透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与激动,这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建一个个、充分渗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创索,这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几年来 ,老师们对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区域活动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和感受风、雪、雨、雷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精神,幼儿园要不断挖掘附近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可锻炼因素,进行愉悦的户外区域活动。几年来,我们带孩子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田间、山头、各种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艺厂等,例如:带孩子们“徒步”到长江边,宽阔的沙地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地,江边的鹅卵石、河沙、路边的旧树枝成了活动材料,孩子们在里面尽情地垒城堡、做生日蛋糕、画画、奔跑乐此不疲;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间房、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其儒家耕读文化和民俗风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园,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孩子们在里面亲身体验、感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民居的园林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生态等方面去看、去听、去想,去领略、感受民居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天然活动区域在我们幼儿园周围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自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空间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儿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畅快、自由的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拉近幼儿与大自然、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儿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性逐步提升、运动热情更加高涨,感受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充实了幼儿的内心世界。 另外,《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破了以前把孩子“关”在幼儿园甚至“关”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乡间的羊肠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节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时摘夏橙,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由地活动,在攀爬、钻、跑、跳、投、平衡等运动中使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具有自然乡土气息的材料和空间里,体会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纯真朴素的区域活动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杜威曾经说过:“只有社会与儿童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园内创设了“走进戏剧—橙乡小舞台”“民俗一条街”“农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条街”“竹艺空间”等特色区域,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乡小吃”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了“黄粑”、“红桥猪儿粑”、“竹筒饭”等等,在活动中津津有味地品尝家乡的美味小吃。在“国立剧专”中,幼儿从带来了在家里和爸妈一起收集的有关“国立剧专”的成立、为啥如何迁搬到我们江安,以及在此培养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资料,再加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到“国立剧专陈列馆”亲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识经验,和老师共同创建了此活动区,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课程。如每年春天我们幼儿园都组织“亲子春游活动”,家长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动中教会他们对自然的知识;秋天组织“亲子登山活动”;还不时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一些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来幼儿园的编织区教孩子编织草鞭、花篮、昆虫等等;邀请会竹雕工艺的家长到幼儿园“竹工艺区”现场雕刻,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竹雕技术;邀请爱好收藏奇石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奇石文化。家长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孩子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使家园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在本土文化品牌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基本模式,构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形成了名为《娃娃游江安》系列园本课程。区域游戏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1.从材料上去渗透本土文化 活动区围绕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以及孩子的关注点和最近发展情况来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题《美丽的夕佳山》中我们创设了: 活 动 区 语言区 1、夕佳山民居画册、民间故事书、民间手工艺作品画册、民俗图书、VCD、谜语书等。 2、白鹭的各种图片资料。 美工区 1、投放麦杆、竹蔑、小树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构材料供幼儿编织、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纸学剪窗花。 3、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狮子等 。 建构区 提供各种纸箱、纸盒、积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儿建构造型。 表演区 1、 提供自制的服饰、彩带、鼓,进行表演。 2、 提供各类戏曲音乐及面具、道具供幼儿欣赏、表演。 探索区 提供各种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图,幼儿可进行拼摆和排序。 2.从内容上体现本土文化 为结合主题活动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废旧材料设计创设了“奇石馆”、“好吃一条街”、“小竹海”、“美丽的夕佳山”、“国立剧专”等蕴涵江安本土文化内容的区域。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创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区域活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组织、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

潮汕民间游戏教案?

掠水鬼(在一块空地两侧划定两块“陆地”中间是“水”划拳输的人做“水鬼”其他人在两块空地之间来回跑来跑去被抓到的做水鬼) 走掠(和水鬼差不多没有陆地和水 快被抓到的人可以叫“周”叫周的人不可以动 必须有一个没叫周的去救他) 救国(有一个人对墙数数其他人躲起来…这个大家都懂) 哲安仔(一种小纸牌游戏 上面大多是卡通人物) 猛科(四个小石头) 点珠(打玻璃球 两种玩法) 抱灯蹭(一种用竹子做的筒装发射器 子弹是一种叫苦莲树的种子)

民族游戏有哪些及玩法?

民族游戏有很多种。

其中,汉族民间游戏如陀螺、折纸等;藏族民间游戏有打阳规、拉蹴等;鄂温克族民间游戏有赛驯鹿、射箭等;彝族民间游戏有摸彩、打会子等;蒙古族民间游戏有互相拔毛、押牌等。

这些游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游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如何让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

民间游戏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游戏,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将这些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社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 **实地考察**: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孩子们到社区或者公园去,看看这些游戏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游戏,也可以让他们了解游戏规则和技巧。

2. **在课堂中模拟**:你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一些游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玩耍。例如,你可以模拟跳绳、踢毽子、捉迷藏等游戏。

3. **教师指导**: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孩子们解释游戏规则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玩游戏。

4.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到游戏中来,这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更深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家长也可以通过游戏向孩子们传授一些生活技能和价值观。

5. **社区合作**:可以和社区的组织合作,定期在社区内组织一些游戏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体验。

6. **记录和分享**:在游戏后,可以让孩子们记录下他们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游戏。同时,也可以通过分享活动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和分享。

通过以上的方法,你可以让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帮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幼儿体育游戏是怎么玩的?

幼儿园体育活动:小刺猬背果子

幼儿园游戏活动:放鞭炮

幼儿园体育游戏:小猴击鼓

幼儿园游戏:捉老鼠

幼儿园体育游戏兔宝宝真能干

幼儿园体育游戏交通警察

幼儿园体育游戏――抢小花

幼儿园体育游戏:龟兔接力

幼儿园体育游戏:传帽子

幼儿园体育游戏:刺猬宝宝搬果子

幼儿园体育游戏:小手帕不见了

幼儿园民间游戏:骑铁马(跑跳动作)

幼儿园体育游戏:红格子、绿格子

幼儿园体育游戏:猫和老鼠

幼儿园体育游戏:小动物找家

幼儿园体育游戏小蚂蚁运粮

幼儿园游戏教案:老猫睡觉醒不了

幼儿园体育游戏捉老鼠

幼儿园体育游戏: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