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谁?

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谁?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

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开启一代“学 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 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

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 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 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 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 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

曰,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 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 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 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 “超乎政治”两类。 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

超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他认为,两类 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

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 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 他 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

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 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 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

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 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 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

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 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

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

墨守成规,抱残守 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他 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4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

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 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

校,文与理通科。

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 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 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至于文理

资料,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 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 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 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 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

会以外。

蔡元培从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主张推广和普及女子教育,更开中国

男女同校的先河。

先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1912年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 实行男女同校。 继之,1917年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开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1919年,又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校的先河,在政治和思想上都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后,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悼念,称其“为革

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 毛泽 东更是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给予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开拓者以崇

高的赞誉。

蔡元培生于动荡剧变的时代,但一生致力于民主和教育事业。

他不仅是追随孙

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 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 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

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谁?

福禄贝尔独特的幼儿教育学体系对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的世界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被大家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为什么称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之父?

因为福禄贝尔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学前教育学的奠基人?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三十年代末明确提出活教育主张。

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谁?

福禄贝尔

是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在幼儿的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学前教育事业,他的理论思想也是受到了他自己经历的影响。

儿童文学家之父是谁?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家之父”。

无论是《小白船》《稻草人》等童话名篇,还是《小小的船》等经典儿歌,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款款温情,让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成为了我们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在创作之外,叶圣陶先生还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了编写教科书、字典、儿童杂志等工作之中。

可以说,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是献身于孩子们文学与教育事业的一生。

以色列教育家沙拉的经历?

                沙拉生平经历

1950年,沙拉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爸爸是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母亲则是来自苏北农村在她家做保姆的乡下姑娘。

母亲只是将这段婚姻看作是一个跳板,因此,生下沙拉不久就同她父亲离婚并且改嫁。幸而沙拉的父亲继承了从先辈那里传下来的教育智慧,以长远准备的眼光教会了沙拉乐观、坚韧、善良等美好品质。

犹太式的教育理念在沙拉童年时期就已在无形中影响了她,也为后来沙拉移民至以色列埋下了基础。

父亲的庇佑在沙拉十二岁时就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了。在混乱的年代,沙拉被歹徒赶出了家门还被剪去了头发,与以色列政府往来的信件被烧毁,甚至连父亲的墓都被铲平。

无家可归的沙拉选择了投奔母亲。然而母亲并不接受这个女儿,对待沙拉和她的其他孩子完全是两种态度。

沙拉在时便只吃素,沙拉不在时便大鱼大肉,诸如此类的情况伤透了沙拉的心,让她早早地就有了结婚成家的打算。

可是第一段婚姻因为另一个女孩的介入无疾而终,甚至还给年轻的沙拉留下了一个孩子。而之后的两段婚姻又分别给她留了一个孩子,沙拉于是成为了需要养育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

为了父亲的心愿也为了求取犹太育儿经,沙拉带着三个孩子于1992年移民至以色列,在炮火中白手起家。

在她向犹太邻居和朋友学习如何养育孩子的同时,她的事业也从卖春卷到开中国特色小餐馆,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作为翻译帮助以色列的华人等。

她的真诚打动了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的CEO,让她作为公司驻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返回上海。在这里她终于遇到了真心相待的爱情,有了得以白头偕老的伴侣。她仍然乐于助人,并且积极奉献。

沙拉给孩子的三把"钥匙"——坚强、自信和宽容,帮助她的孩子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门。

她的大儿子成为了钻石零售商,三十岁就积累了亿万财富;她的二儿子成为了以色列劳工部的官员;她的小女儿成为了一名翻译官。

孩子们都十分感激沙拉具有远见卓识的家庭教育,使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沙拉的"特别狠心特别爱"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撤退一步,学会放手"。

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

有偿生活机制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直接让幼小的孩子自己赚钱谋生,而是家长了解孩子、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来对孩子的与孩子的未来生存密切相关的各项能力进行锻炼。

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首先意味着要给孩子贯彻不劳无获的概念——"要花钱,自己挣提倡孩子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回报,如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其学习适合的家务本领,坚决避免孩子成为"啃老族"。

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财商,比起中国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懂得这么多,犹太人提倡从小就教会孩子认识钱,并且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注重掌钱能力、赚钱能力的培养。

比如他们甚至在孩子十二岁时就已经给孩子看家中的账本,让其形成对钱的概念以及了解父母赚钱的付出。

再次是挖掘每个孩子的富翁潜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如信息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

沙拉的大儿子比二儿子内向,沙拉便会经常带孩子出去散步,总让大儿子去问时间等,增加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表扬鼓励,大儿子就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

沙拉说:"好的家庭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对孩子施加软暴力。"

其核心在于灵活运用"对孩子说不得艺术"。如果家长习惯性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会使得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缺乏安全感,无法良好地应对挫折。

正如现在的中国家庭物质上越来越富足,家长也因为对孩子的过分珍视,对孩子的要求无一不应,结果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反而越来越多。

当然,拒绝孩子的请求是一种艺术,不能因为拒绝得过于冷酷,使得孩子错以为家长已经不爱他了,从而产生其他心理危机。

恰当的拒绝应配合着理智的现实情况说明和情感上的强调,必要时甚至可以用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小故事来引人深思。

沙拉在她女儿十六岁生日那一天吃饭时,拒绝了女儿点一杯橙汁的请求,女儿当即生气了。等到女儿气消了之后,沙拉才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

"妈妈不是买不起橙汁,但是如果你要的任何东西,妈妈都会满足你,你会当成是一种习惯,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可是,社会上的每个人并不都是你妈妈,他们能给你所想要的一切吗?"

相信如果更多的家长早点看到这句话,也不至于将自己的孩子养成"草莓族",看起来光鲜,实则经不起社会的一点打击。正是家长的拒绝,养成孩子们"承受拒绝"、"面对拒绝"的能力和勇气。

撤退一步,学会放手

在中国最常见的景象便是家长将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孩子只需要用功读书。沙拉起初也这么认为,但后来在犹太邻居的指导下,她明白了做一个始终盘旋在孩子上空的"直升机父母"是对孩子独立的一种冒犯。

比起帮孩子规划一切,家家长需要做的应该是撤退一步,做孩子的参谋,让孩子自主选择,如此,孩子才能成长为茁壮的大树,而不是始终在大树庇护下的幼苗。

在犹太家教理念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的世界。

学前教育之父?

1837年,福禄培尔重返家园,为学龄前儿童创办了一所活动学校。几年后,该校正式改名为幼儿园。与此同时,他还开设了幼儿教师培训班。

福禄培尔的其他教育著作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版,如《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幼儿园教育学》等。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活动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幼儿园在各地相继建立。

我国古代重视学前教育的教育家?

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幼儿教育之父”的陈鹤琴,是我国20世纪二、30年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同与其齐名的教育家张雪门并称为“南陈北张”。他的代表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陈鹤琴于1923年在南京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0年,他在江西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陈鹤琴主张“活教育”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