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求一本教育名著电子书及其读后感?

求一本教育名著电子书及其读后感?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父母、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自从我读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才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写了海伦对光明那热切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和她一起分享海伦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书字里行间,无不洋溢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戒世人应该珍惜享有的一切。她希望拥有三天的光明去看尽世界的一切景观。海伦·凯勒想看的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梦。

"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然而人利用时间和享受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话,那这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中的短暂的一刻。

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无非是在漫无目的地游玩着,他们追求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乞丐,至少还知道去要饭。而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也有这么一些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不是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点苦,把学习当成一大苦差,无心向学。

对于学习,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而是哀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颖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的社会是靠知识才能生存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让学问把大脑给占据的话,就可以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层石头了!

海伦·凯勒双木失明,她还能用自己的残疾的身躯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闻名于世的书。

而我们拥有的健康的身体,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

  在阅读了《教育是什么》一书后,全书主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也从中吸取了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及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对我街道岱山的“理想教育小镇”的未来轮廓有了一定的憧憬。关于教育是什么?人们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本书中也有一定的答案可循。

  “人是什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本书首篇的内容便是关于人而展开。“环境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本书第二篇的内容是关于课堂软环境而展开。“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本书第三篇的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具体落实而展开,而后作者又立足于三个三维九方理论模块构建的三维九方理论体系,让我们这些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个观察教育的新视角,多了一个解释现有教育现象、开创未来教育新局面的新的理论工具。

  作为一名街道青年,就我而言教育应该首先要面向孩子的,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教育决定着他未来的处事方法、行为模式,直接塑造着他在未来的认知。要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理想的意义,让孩子们得以感悟生命美好,珍惜生命存在。

  毕竟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生命的准确意义还不能太好地理解,但只有明白什么是生命,明白父母养育一个生命的艰难,明白每一个生命存活于世的可贵,他们才能懂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珍惜,才能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宽广的胸怀,与他们、社会达到完美的融合,从而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我认为理想教育还应该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三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说过:“这次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让孩子在面对灾难和危机时作出正确的应对。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树立三观要从孩子时期开始,尤其是在他刚刚对世界有了自己的个人认知时,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要开始培养。

  在我看来,“理想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们知识、构建高质量教学环境,更应该塑造孩子们良好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如此才能跳出狭义的“教育”,全方位融入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的平均教育素质,将岱山打造成一个从学生到家长、从少年到老年、从本地人到外来人口在内,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的“理想教育小镇”。

教育养成卡读后感怎么写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着。它是中国第一本养成教育专着经典,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着名教育专家。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着《颜氏家训》十分强调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苔罚。”

  颜之推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习惯的养成问题。我们知道,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身也无法改变。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着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