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自我教育的核心? 自我教育的意义?

自我教育的核心?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於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於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

要指导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自我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最高点是自我教育。教师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通常都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反馈作用。相反,最让孩子伤心、失落的师长是这样的——凡事都喜欢做“交通警察”,总是用一种惩罚和评判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自我教育

学生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自我生命观

1、“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2、“三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

3、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教育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承认。教育实际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自我教育的基本动因?

一、需要是自我教育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为了满足各种需要,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为。需要越明确,行为就越自觉;需要越强烈,行为的动力就越大。因此,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是激发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因此,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激发人的正当需要,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教育。

二、从社会生活中学是自我教育的方式

从社会生活中学,不仅包括向他人学,从做中学,也包括从社会媒介中学,从书中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向他人学。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向他人学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环境的熏陶,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一个人的思想、能力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由于天赋、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知识、素质、能力也各不相同。这为自我教育者学习他人提供了可能。同时,每个人都要求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因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能发现他人的长处而从之;发现他人的短处而改之。

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实现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我教育始于个体的自我认识。当人学会了不仅仔细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研究自我本身的时候,当他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我教育。教育应该唤醒个体充分认识自我的禀赋,在为自己为民族奋斗的需要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控制即个体通过内在的强迫促使自己去如何行动。然而与生俱来的惰性阻碍着人去行动,去创造,使人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假如不通过自我控制去调节人的行为,个体就不可能完善自我,自我认识就不可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个体总是通过自我控制促进自己去行动,并规范行动方向,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的心理活动。

自我实现不仅是指追求实现自我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而且还包括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正当需要。

四、人的正当需要的满足是自我教育的目的

美国教育家桑戴克说:“人类生存的目的应该是使我们的需要更加美好并使之得到满足。”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在满足某种需要:生理的或心理的,物质的或精神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明确的或模糊的。可以说,需要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需要。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自我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它通过自我認识、自我控制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是一种手段,实现自我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自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而且只能是人的正当需要的满足。

如何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通过自我认识培养自信的品质  自信,是指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自信,需要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谓正确认识自己是指如实的认识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地认识自己。  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一靠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取得体验;二靠别人的准确的评价,在别人正确的帮助下认识自己。  所以,自信是指建立在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信心。  自信并不是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自己有克服缺点的能力;  自信也不是教条地认为人应该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即使有某些缺点,也不影响自己从整体上仍是优秀的,值得骄傲的。  自信并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超过别人,而是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进的勇气。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力,自信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的一种信念。  通过自我要求培养自强的品质  自强就是有进取心,善于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激励自己,有一种奋发图强,战斗不息的精神。  自强是出自内心自愿的要求,而不是教师、家长一厢情愿从外部强加的;自强,是在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打算,自己积极提出来的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更不是出于嫉妒的盲目攀比。  自强有不同的层次。一方面受到年龄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受到认识水平,尤其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从动机到内容,可以将自强分出若干等级,如为满足生存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的需要,为满足情感的需要,为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为满足实现远大理想的需要等不同层次的自强。  通过自我践行培养自立的品质  自立就是勇于实践,敢于负责,顽强地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自立体现了务实的作风和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立,需要自觉地做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具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  自立又是指一种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敢于负责的态度,而不是那种处处依赖别人,毫无创见,喜欢随大流的心态。  自立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品质。只有通过自我践行才能产生自立的品质。自我践行是四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去践行,自我认识,自我要求都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和家长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想到做这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关系到动机的远大或渺小的实质性的一步,涉及到事情的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一步。  通过自我评价培养自尊的品质  自尊,就是自我尊重。究竟自己应该尊重自己什么?自尊要有个标准,自尊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标准,所以苏联心理学家科恩说:“自尊心就是个人的价值判断”,自尊也就是自己要捍卫自己的价值追求标准。  自尊应该是体现了社会价值的一种自我价值追求,是指向深远的人生目标的追求,而不是为了虚荣心,为了面子的肤浅的价值追求,更不是出于狭隘目的,寻求私利的价值追求的自尊。  著名的詹姆士公式是:自尊=成就/追求。  这个公式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具体内容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对成就、对追求,每一个人的标准可能不一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自尊表现又很不同。例如,有的人把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作为自己的追求;而有的人则把生活享受作为唯一的追求;甚至有的人把“面子”作为重要的追求。因此他们的自尊表现必然不同。虽然表现不同,但对每个人来说,因为它是人的最根本的追求,所以在重要性这一点上,又是完全一样的。  应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标准建立自尊,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用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准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类做出贡献,用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价值。  要使孩子具有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又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超出物质利益的浩然气节。  形成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  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  不过,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比如,人对自己的长相的认识,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最多只能隐约看到自己的鼻子尖,人对自己长相的认识是从水面、镜子、照片和录像间接认识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和自己的长相一样,还需要旁人的确证和自己的推断,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思考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比较正确的稳定的认识。  一岁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镜子时,往往还不知道镜子当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觉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为是另一个小孩在对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别人告诉他“镜子当中那个孩子就是你”时,他还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过他观察镜子中的妈妈和真实的妈妈是一样的,才会逐渐通过推论,确认镜中的形象就是自己。  小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就更不容易,开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认识,“妈妈说我吃饭吃得快”,“老师说我写字写得好”。把他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同样也要有一个反复统合的漫长过程。一方面,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在赛跑中如果他经常跑在别人前面,就会认识到自己在奔跑上有优势;在搬运重物时,他能搬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时,他才会知道自己的力气大……另一方面,小学生这时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他人评价(比如上一年级后,就会在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老师的评价)。这些评价,有时相同、相似,而有时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这些来自亲身实践和多种的他人评价,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将激发孩子思考,促使他不断地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将得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但仍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一般说自我认识是否正确,这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当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师或家长对他错误评价的结果。可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内容  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  对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认识:有对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皮肤黑白;  对生理层面的认识: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  对机体活动力的认识: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  对心理层面的认识: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暂短,内向或外向,能力高低,气质类型等等。  直到对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积累,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等。  这些组成了人的自我认识,这一内容和西方心理学说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据研究,4、5岁,10岁,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更加细致、谨慎,这点尤其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制约    自我认识的内容虽然很广泛,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认识的深度能达到哪一个层面,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作为客体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如没有经过多种测试,不易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如何;和别人交往极少的人,难以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另一方面,是作为主体的我,自身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幼儿自己尚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气质特点,这样一些带有抽象性质的品质,小学生也不可能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既不会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即使别人提出了,他们也无法去在这一层面上认识自己。  前提  正确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对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人的动力,来源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现实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正确,自卑或自傲,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只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正确地提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参加智力测试时,面对着一堆能组成马的形象的纸片,她试都不试,用手一推,就说“我不会”,原因就是她处在一个教师和家长都经常贬低她的环境中,变得十分自卑。由于自卑,过低地估计自己,就放弃了一次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同时,另一个同龄的小学生,面对这一测试,立刻就说:“我能行”。接着就紧张地拼装起来,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她也没有完成拼装,但是她还是不愿离去,边装边说“我能行”。后一个学生虽然是超时完成任务,但他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强了自信心。  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从笔者1996年在北京城区对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进行的调查来看,在四个环节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环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最能口头说应该怎样做(自我评价),也能知道自己做的如何(自我认识),但行动差(自我践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没有自我要求,自我教育的这四个环节只能中断。也不能出现螺旋式的上升。所以,目前要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首先要关注的是自我要求这一环。  形成动机  恩格斯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要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自己提出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学生,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因为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错误的自我认识,所以两种看似相反的看法,导致的却是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提出目标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行动前,在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标、蓝图、远景的建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比如,一个中学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这时他必须首先对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其实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是一种自尊的需要;其次,他还需要对被冷落的现状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骄傲自大,还是自己本身的缺点造成的;然后再对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设置一个恰当的目标:是在班上捣乱引起别人的重视;还是用金钱去收买人心;还是用自己的优良行为去赢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许有的同学仅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变局面,从而满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安排计划  安排计划是自我教育实践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过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是为了达到目标对实践过程的一种预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没有这一步扎实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为自我教育是一种需要自己亲自把握的实践活动。而中小学生自身就存在着不善于全面规划,不善于细致筹备的弱点,而他们面对的客观情况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过程。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近期的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取得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自我践行  自我践行是自我教育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崇尚自我修养,但是很多人不仅脱离实际,更是脱离群众,因此往往把自我修养变成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闭门思过”,而且还进一步养成了在面对客观世界时,“述而不做”,“坐而论道”的陋习,这些也间接影响了孩子。这点在当前尤其要加以注意,不迈出实践这一步,自我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  自我监督  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显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一过程不但有来自外部的影响,(如隔壁电视机传来生动节目的声音,做完作业的同学来邀请一起踢足球等等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干扰(如自己的懒散习惯,遇到了总也解不开的难题就心里发怵等等),都会干扰计划的实行。所以,要不断地对自我践行过程进行监督,对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看看哪些和原来预想的设计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准备如何解决……  低龄孩子自我监督更是困难,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多是向外,他们往往只是看到别人在违犯纪律,而发现不了自己也同样在违犯纪律。为了帮助他们,有的教师或家长不但要采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进行提醒,有时还要教会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自己的表象,以此来监督自己(如建议他们设想自己飞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样做作业的景象)。  自我控制  通过自我监督发现了问题,有些是属于外界并没有什么干扰,是自己主观上就没有付出努力,自己放松了要求,对于这种自身的坏习惯,只能是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解决了。当然,毅力只能来自正确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学生的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  另一种情况是外界干扰引起了自己的心理冲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坚持下去(如隔壁电视声的引诱),这就要善于重新唤起心中的美好目标,再次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学就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能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这些做法,只要是同学出于自愿,往往效果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锻炼,初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自信心,使自强的愿望不断得到升华。  自我调节  自我教育的过程和任何事情一样,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与预期的不同,这就需要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在调节的问题上,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固执地丝毫不考虑调节,误以为这是自己意志坚定的最佳表现。过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发明永动机,誓不罢休”的可怜人,当代也有成千上万个“不当上文学家,死不瞑目”的糊涂人,当他们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造纸厂时,也从不思考自己当文学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仍然是咬紧牙关,一篇篇地写下去。而另一种人,则是过于轻率地频繁地进行着调节。他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客观稍有障碍,主观稍有困难,就重打鼓另开张,用自我调节的借口来原谅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点。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强调“再坚持一下”,因为事物在发生质变前,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许多胜利是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对于培养心理品质来说,不战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当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继续干下去肯定毫无效果时,就要勇于及时自我调整,这从另一角度说,激流勇退,撞南墙肯回头,也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  自我评价  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  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热心助人,将一位被别人撞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属诬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强加给乔安山。这时乔安山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个自我评价,如果认为“救人反被诬”,“好心不得好报”,从事情的全部过程看,看来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当前社会现实,做了一件傻事,这样的评价结果,肯定会下决心今后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而乔安山却是坚定地用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来评价这件事,宁肯自己受委屈,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他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自我评价必将影响着自我教育的方向。

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发挥自我激励的教育作用

  激励动机是自我教育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促发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它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表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即是把社会需要的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学生就能主动、自觉、努力、积极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

  1.凭借教学目标激励。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教师要利用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去激发学生不断向上,追求目标,取得进步。

  2.凭借教材激励。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依据和具体内容。教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教育性和激励性。教师要善于发挥教材的教育激励因素,发现学生的吸收和融合因素,使之产生教育的激励作用。

  3.凭借典型激励。典型的素材、典型的人物及其典型事例,同样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教师在教学中,要凭借教材中的典型人和事,以及教材外相关的典型的人和事去激励学生,产生自我激励教育作用。

  4.开展竞争激励。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意识地配合教学开展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竞争竞赛活动,以产生自我激励教育作用。

  二、发挥自我认识的教育作用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明白自我的特点,如长处、短处、优点、缺点、成绩和不足等,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1.自我思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意在说明一个人要经常自我思考、检讨、总结,以便弃旧图新、取长补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不断进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了解,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2.自我介绍。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恰当引导学生针对其相关相联的主题,介绍自己的认识、看法、体会、感受和思想行为,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3.自我检讨。常言说:“自己脸上的火墨自己是看不到的。”这句话是根据人们一般只片面地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照道德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大胆自我检讨,以达到自我认识、教育之目的。

  三、发挥自我实践的教育作用

  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观念只有通过实践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任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活动亦不例外。

  1.自我体验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以及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对其道德观点、道德品质、道德行为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我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评论,以期通过自我体验活动,达到对这种观点、品质、行为深化、巩固之目的。

  2.自我训练活动。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生产、服务劳动等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训练,从而产生自我教育作用。

  3.自我节律活动。教师结合教材、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要求,指导学生自订自我节律约束的规章制度,自我规范执行,以此进行自我教育。

  四、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

  自我评价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自我教育活动,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1.组织自我评述活动。教师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对某一观点或某一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评述,从中进行自我教育。

  2.组织自我评判活动。在教学中,对照有关内容,组织并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评判。

  3.组织自我鉴定活动。组织学生自我评述、自我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鉴定,明白自己思想品德行为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面。

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

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教育自己,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为基础,通过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渐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几个因素.

自我教育的作用和特点 : 1、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心理学家潘菽曾说过:“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自我教育法利用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所以我们说:自我教育才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

2、自我教育法使学生易于接受.

自我教育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不是一种强制行为,而是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如想得到同学的认同,希望教师喜欢,想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新认识、新观点,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当学生的不良行为与认知不一致时,就会自觉对行为进行调控.这种方法比教师强制性的规定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3、效果好,持久性强.

传统的品德教育中,教师常常单纯按照校纪校规对违纪行为加以惩罚,但这样最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或是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在场时就不能违纪,教师不在场时违纪也没关系.而通过自我教育,学生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教育内容,自觉地吸收它们,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就能得到逐步提高,各种良好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存在,进而转化为一种品质受益终生.

儿童自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概念中,可看出由-到,从-到,这样的表述方式说明人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只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而不能由高级到低级,由复杂到简单。例如,身体发展,受精卵发育成小婴儿的时候,总是先发展心脏,再发展四肢,经历了一个从中心向四周的发展过程;儿童行为的发展经历了翻-坐-滚-爬的过程,从翻到坐,从坐到滚,从滚到爬,这就是一种顺序。

教育启示:儿童个体身心发展有顺序,因此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遵循顺序慢慢前进,也就是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而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

引导自我教育法名词解释?

引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孩子在家长的循循诱导下产生一种自己教育自己的内在要求,不断完善自我、改正错误、积极进取,不断向自己提出真、善、美的人生追求,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自觉地认识、评价、约束自己的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引导自我教育法旨在增加孩子的参与意识,增强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孩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

同时引导自我教育法也是培养孩子品德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其实质是自我修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应该如何加强自我教育?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祖国的国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把握人生成才的方向,才能正确对待成才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境遇,不断排除成才道路上的障碍,勇往直前。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品德修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狠下功夫。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进步。 我认为,修养可与素质等同,我们常常评价一个人说“素质高”,也就是所谓修养好,作为大学生思想修养可以彰显时代的风采,谈吐温文尔雅,气宇轩昂,举止落落大方,知礼敬让,遵纪守法,关注社会民生,要做到这些,大学期间的历练便不可放松。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可以确定自己学习的榜样,以先进人物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一旦有了信仰,动力就会没有穷尽,从而推动自己前进。

3、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奉献自己的爱心,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进一步提高自身觉悟意识与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我完善。 并且,一个人的思想状况如何,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里的“行”就是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为人处事的表现里形成的。 伟大领袖列宁曾指出:“旧社会给我们遗留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气象以及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前进道路中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从而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不再局限于狭小的交际圈,而懂得把目光放得长远,把自己的人身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4、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时代意识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时代意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的交织,前所未有的文明冲击与文化碰撞,使我们90后成为困惑的一代,我们这一代充满了个性,突破了所谓的苑囿,但同时也导致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职业选择方向难辨等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所以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图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做好我们该做的事。

自我教育法是谁发明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自我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开启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