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大全?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大全?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最热闹的⼀个古⽼传统节⽇。俗称“过年”。每到除⼣,家家户户阖家欢聚,⼀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耍龙灯,演社⽕,逛花市,赏灯会等习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称上元节,灯节。正⽉⼗五闹元宵,将从除⼣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个⾼潮。元宵之夜,⼤街⼩巷张灯结彩,⼈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搜集传统文化资料节日的?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小学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1.第一,进行汉字书写默写比赛。 学习好汉字,记住他们的意义,写对写正确,是最基础的传统文化,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会方块字,何谈传统文化。

2.第二 进行语文功课大比武。 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里面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诗词赋很多,学生要学习好这些,背好,理解透彻,这是重要组成部分。

3.第三,教科书中的民俗要记住,要理解,要遵守。 教科书中的民俗,那是中国人时代流传的习俗,是中国人共同遵守,约定俗称的,学生要掌握。

4.第四,要为学生创建多项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进一步体验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等,让他们参加做元宵,贴春联,包粽子等等。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哪个有关?

通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使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约束,从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学校应该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教学过程中,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文明规范意识不断增强

贫困小学生的资料?

冯丽芳,女,10岁,玉洪瑶族乡乐里村那灯屯人,现在玉洪瑶族乡中心校读四年级。

家有6口人,其中4个在上学。父亲身体常年有病,只能做一些轻松的农活,不能外出打工,所以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就落到她母亲一人身上。

收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主要特征如下: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即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即高深莫测。

4、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儒家、佛家、道家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传统文化的分类举例:

1、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与佛寺、钟楼庙宇、亭台楼阁、民宅、佛塔。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小说。

4、诸子百家:道家、法家、儒家、纵横家、阴阳家、墨家。

5、动物植物:东北虎、金钱豹、丹顶鹤、中华草龟、大熊猫、中华鲟等;: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

什么学科能学到传统文化小学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关系,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无根之木,就是无水涸泽。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在古汉语及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的很多文学理论、字义字形释义等方面内容都脱胎于此

关于树的资料小学生?

关于树木的小知识

一棵树最多可以活多少年?

迄今最早的大型树木是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距今约3.9亿年)的枝蕨类植物。前人的研究表明,枝蕨类植物可以长到4至5米高。

哪些因素会影响树木的生长?

树木的高矮粗细由树种的遗传基因决定,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树木并不能无限生长。此外,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考虑,二氧化碳浓度也是影响树木长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树木的生长还与树叶、树干中的细管相关。树木通过树干和树叶中的细管的笔细作用来吸收水分,细管越细,水分能达到的高度就越高,树也就越是具备长高的潜力。

为什么有的树四季常绿?

有的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看似从来也不会落叶的样子。但其实它们并不是不落叶,只是不明显而已。老叶脱落后不久,新叶就会长出。与落叶植物相比,常青植物的叶子可以在枝干上存在12个月或更多时间,因此会“四季常青”。

树木怎样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树木本身就像一把大大的遮阳伞,可以遮阴避阳为人们提供纳凉场所。通过光合作用,树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通过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树根深深地扎在地下,有助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树木本身也起到了屏障作用,挡住了许多风沙。

树木具有美化价值,可绿化环境;具有工业价值,木材可制成地板、雕像等木制品;具有药用价值,入药后帮助人们治疗疾病。

此外,1亩树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至60吨,一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

如果没有森林,90%的淡水将直接流入大海,风速将会增加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