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书?
199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8年,山东教育出版社,《言语交际表达训练》;
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教海漫记》;
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永正文集》;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于永正的成就。?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于永正的写作理念?
答:于永正的写作理念是“五重”。首先是“重情趣”。这里的“情趣”是“有情有趣”的缩写,或者说简称。
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师生是由“师生之情”维系在一起的。不论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情,要关心体贴学生,要理解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语文是最有情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地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世界荒芜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
于永正的教育理念
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
三本:
一、以学生为本: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以学生为本”是于永正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于老师认为,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并且其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可低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跟成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于老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高充分的发展空间,追求与学生学习规律的一致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学生以主动学习的地位,并重视学习过程中体验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
二、以读书为本:语文规律的顺应和遵循。
于老师认为读和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模糊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直觉的感悟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训练任何一种语文能力,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要加强读的训练”。于老师认为,读书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读是识记的需要,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于老师一方面善于激励,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通过反复实践就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提出读书要注意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读、去思,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
三、以创新为本:语文创新的教育观。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建立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的,于老师提倡“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 中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以增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尤其注意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氛围;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并能容忍不同意见,不急于下结论。于老师认为实施语文创新教育要善于展现学生的特长,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促使特长的发挥和发展。实施语文创新教育,还要鼓励学生虚心倾听成人对作品的评价和结论,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有好奇心,求知欲,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重:
一、重情趣:认识发展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会产生影响,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情感参与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重情”这点上,于老师认为教师要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要有情。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重趣”就是课上得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于老师专门强调:“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带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展示展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首先是钻研好教材,其次是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老师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二、重感悟:遵循汉语言“重意合”的特点。
于老师对“重感悟”是这样分析的:要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悟什么?悟其义,还要悟其情,悟其法。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情要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于老师说:“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重积累: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于老师把重视积累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说:“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语言的积累要注意教学中重视读与背,要按照语文的规律教学。对“不必解”的东西,于老师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于老师强调“粗枝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会记得牢,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底子。语言的积累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为了加强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于老师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增多了。
四、重迁移: 迁移的运用是学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
于老师强调的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于老师的做法是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要“四管齐下”缺一不可。对于学生读课外书,于老师特别善于引导,他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在书上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于老师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于老师说:“迁移运用是学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读出童真来。”
五、重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于老师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他说“教学的最大成功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于老师说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有了甜头就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便自觉地去做。运用语言文字,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一旦达到自然的程度,就意味着成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书笔记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为此我读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本书,书中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多的帮助。
从这本说中,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鼓励学生。
书中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师的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就是教师的人格力量。那么何谓教师的人格?那就是四个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
先说“德”。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栋梁,是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德服人”。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 “乐其道”,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最终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那么,教师的德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首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老师只有热爱、尊重学生,才会关心学生的成长。其次,要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理解。教育起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没有教育,人类就无法前进。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势必会使教育误入歧途。教育工作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第三,要作风正派,待人以诚为贵,交往数信为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具备了以上三点素质,教师道德品质之灯便高悬于讲台之上,浩然之气便充塞天地之间,就会产生无穷力量。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正其本者万事里,劳于永者逸于使?
意思是:善于在一件事物的开端就能把预防措施的各项规矩建立完善的 扩选 复制可以循规蹈矩而顺理成章地运行。
能致力于抓住事物的长远立足点的人,在事后的具体操作细节上就可以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小学课文海底世界写于哪年作者是谁?
《海底世界》是2007年出版的,作者是英国斯卡巴瑞潮水乐园。
于永正的第一本书?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于永正老师于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77岁。
中文名
于永正
外文名
Yu Yongzheng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41年
逝世日期
2017年12月8日
主要事迹基本特点教育生涯出版图书备课观点个人贡献社会评价教学指导
主要著作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于永正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于永正老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冒字上边的?
于永正老师采用了:五重教学方法。
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