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有关陶行知的小学课文?

有关陶行知的小学课文?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的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呀!……”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粒糖。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批评,没有训斥。

关于陶行知的课文有哪些?

陶行知的课文有《陶校长的小诗》和《难忘的小诗》。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之还是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濬,曾用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15岁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在南京郊区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和国难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张教育深入民间,为民众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杂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与李公朴等人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同年7月25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上海。

陶行知小学是公立还是私立?

1. 陶行知小学是公立学校。2. 这是因为陶行知小学是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学校,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公共财政。3. 作为公立学校,陶行知小学的教育资源和设施相对较为充足,学费也相对较低,更多的家庭可以选择将孩子送入这所学校接受教育。

南京陶行知小学怎么样?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学校坐落在河西新城(建邺区积贤街17号),处在建邺区“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国际性人文绿都示范区”建设目标的核心区域。

学校由建邺区教育局与南京晓庄学院合作共建,是一所以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师范学院附属性质学校。学校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指导思想,以“友爱、智慧、幸福”为培养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校训,对课程、教材、教法、评价进行整体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实行“小班化”教学。学校立足高起点、精品化的办学思想,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实验性、科研型、国际化的品牌学校。

学校严格按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置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但对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校本化改革。课程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探求未知生活、学会共同生活、体验美好生活”。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能力。课程内容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交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课程结构以融合课程为主要特征,关注儿童经验的整体性。学校所有课程都同等重要,但对不同学生有所侧重。

科学——开启探究意识、养成科学素养、提升操作能力

科学关注探索过程以及发现的乐趣。让实验说话是我们在科学课程实施的主张。学校引进美国加州科学课程与教材(1-6年级),并结合我国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本土化设计。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开启、科学素养的养成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是科学课程的目标。

语文——主题式阅读与课堂教学联动

我们重视阅读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建立了小学主题式阅读与课堂教学联动的语文课程改革。六年中,学生将精读90本经典名著。让阅读养成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是我们的主张。我们还开发了“经典诵读”课程。“经典诵读”不是简单背诵、记忆,而是通过游戏寓教于乐。“看画说话”、“看诗说话”、“看画对诗”、“以诗对诗”是经典诵读的过程。无论是“经”、“诗”、“词”、“赋”,还是其他经典,我们都本着游戏组织、快乐至上、强化运用、生活体验的原则。

数学——思维灵动、自主探究

灵动的思维而不是机械的计算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创设了“手指快算法”,建构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水到渠成,更尊崇“教学做合一”。

英语——拓展文化思维、提高交流能力

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拓展学生的文化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包括三个方面:1、一、二年级开设“英语童谣说唱”课程,以童谣的节奏与韵律培养学生语感;2、三、四年级的英语增加了“趣味拼写”、“趣味阅读”与“交际口语”内容;3、五、六年级在三、四年级基础上强化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达到自如交流的目标。

品德(品生、品社)——提升认知、体验情感、内化行为

课程将“语文”课,“品生”、“品社”课、“班队、少先队”和“课本剧”课进行整合。

以“过什么样的生活受什么样的教育”为理念,以“品生”、“品社”教材的单元内容为主题,以与主题相关的中外名著为内容,以课堂交流、辩论、演讲以及儿童剧的自编、自演为学习方式。阅读提升认知、交流讨论体验情感、戏剧表演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觉行为。

音乐、体育、美术——内修德与规范、外修技与健康

艺术崇美。音乐课与体育课整合为唱游课,重在情感体验;体育课以传统武术为主体,内修德与规范、外修技与健康;美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欣赏美并创造美。

校本课程——手脑并用,关注过程,培养品性

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手脑并用,关注过程,培养品性”。课程的具体内容是“三年级开设泥塑课、四年级开设剪纸课、五年级开设花艺课、六年级开设综合工艺制作”。课程目标不仅是作品,而是手脑结合,启迪智慧。

陶行知多高?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身高大约1米75左右。

陶行知著作?

陶行知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知行诗歌集》等。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陶行知夫人?

陶行知有两位妻子。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陶行知和她完婚后便赴美留学,1936年汪纯宜落病早逝。

1939年12月31日,陶行知与第二任妻子吴树琴与在重庆举行婚礼。1946年7月25日凌晨,陶行知因操劳过度,不幸与世长辞。2003年12月,吴树琴在南京病逝,享年88岁。

陶行知诞辰?

2021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生于水深火热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但他凭借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奋斗终生,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百多年来,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引着后继者披荆斩棘、勠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