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第一,让孩子尝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比如跟他看过马路的事故视频,看到交通事故,就知道规则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了。

第二,要让孩子学着去管理领导别人,在无形中自己指定规则,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第三,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用具体的行动告诉他大人们也在遵守规则。

第四,要对孩子立规矩,如果不立规矩,他就意识不到规矩的重要性,因此从平时的习惯抓起是最关键的,注重细节。

第五,从小培养教导孩子,从言语上规范他的思想,这样他的行动就不偏颇了,有了规则。

注意事项

从细节抓起很关键。

怎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1、先有他律

他律是指家长或者其他人先给孩子展示、示范规则,提出要求。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规则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家长的示范榜样,而非单纯的口头命令,家长首先要作为这个规则坚定不移的执行者。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

初期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孩子模仿父母,所以如果父母遵守规则,孩子必然也会慢慢遵守规则。

7岁之前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是孩子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具象的事物来完成认知过程,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表述规则,孩子虽然听到了,但是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转化为行动。

2、再有自律

自律是指孩子自己主动按照某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到达这一步就说明孩子已经逐渐认同成人制定的规则、接纳并最终内化的结果。

这个阶段,我们就能看到孩子有时候会不需要你的提醒就能遵守规则,比如玩滑滑梯的时候自觉排队,垃圾分类扔掉。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完全是因为前一步“他律”在打基础。

3、要有过程

从他律的示范展示到自律的内化吸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规则的建立可能需要1个月,也可能2个月,戒除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习惯更加需要长期的坚持,比如,吃手、打人这种习惯,可能需要半年之久的引导才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以上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他律和自律的顺序也是不能调换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家长需要明白:

家长不自律,不遵守规则,孩子就很难成长为一个自律、遵守规则的人,“严于律孩,宽于律己”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家长不能期望一次两次的批评、指正、示范就能让孩子迅速掌握规则,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

举个例子,在他律阶段,我们成人反复地、不断地执行将玩具分类收拾到规定区域这个动作,展示给孩子看,在展示过程中,用语言告诉孩子关于收拾玩具的规则,示范过后再带着孩子一起执行规则,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规则就会被孩子内化,当到了收拾玩具的时候,家长只需要说一句该收玩具了,孩子就会主动地开始执行规则,再内化一段时间,不需要家长提醒,孩子到点自己就开始收拾玩具了。

但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一边不断催促孩子:“你赶紧把你玩具收拾起来”、“你快点,再不收拾我就把你的玩具扔了”,孩子对于收拾玩具这个事情始终是充满抵触的。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给孩子展示具象的规则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呆板的,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个情境的一个方面,而且受此时此刻出现的事物的强烈影响-----《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规则、道理这些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对于孩子来说,听懂不代表着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将各种规则展示给孩子看,孩子通过具体的活动看到规则、体验规则,才能理解规则。

家里的规则: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边玩边吃、早晚刷牙等。

公共场合的规则:玩滑滑梯要排队、电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等。

幼儿园的规则:回答问题要举手、公共玩具要轮流玩、午睡不能打扰别人、上课不能乱跑等。

这些规则都是常见的,孩子日常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在遇到和规则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们正在遵守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叫做要排队,排队的好处是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滑滑梯。

经过这种高频率的关于规则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

2、父母的榜样示范最有效

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打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

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总玩手机看平板,那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不能手机不离手。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规则,自然会去效仿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发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

3、规则要有头有尾,保持完整

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按照我们自己的要求去规定孩子的行为,当孩子2、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强烈,对于我们单方面的要求通常都是排斥、抵触的状态,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需要把握这两个原则:

和孩子(2.5岁以上)一起制定规则,比如平板只能玩10分钟,一天只能玩一次,孩子能够参与制定规则,就更容易认可规则,遵守规则。

要告诉孩子违反规则以后,会有什么后果,或者惩罚措施,比如平板时间玩超时了,就要取消次日的玩平板机会

4、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需要铁面无私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规则的遵守都是“说最狠的话,做最怂的事”,举个例子,孩子边玩边吃饭,我们告诫孩子:“吃饭不要玩,再玩我就把饭收了,中间也不给你任何吃的,你就饿着吧。”

这样的狠话说了好多遍,但是却迟迟不付诸于行动,或者确实一狠心把饭收了,过了一会孩子可怜兮兮地喊饿的时候,又把饭端出来了。

规则变成了空话,惩罚措施变成了纸老虎。

所以,他律的作用不仅仅是要示范规则,还要坚定有力地制止和维护规则。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意识?

1、规矩是慢慢养成,先要让孩子知道有那些规矩。现在看你们班的规矩是听班主任,其他老师可以不听。这个规矩是不对的。要重新立规矩。

2、让孩子们遵守规矩的,这个就要有一些奖励方法。让做对的孩子得到一些表扬,让其他孩子慢慢认识到这么做是符合规矩。,能得到奖励的。

3、托班的孩子,年龄小,让孩子们记住规矩,可以把规矩弄成儿歌,教孩子一边做,一边唱。这样孩子容易记住。

4、托班的孩子小,做事以模仿为主,还无法通过讲道理来教导。所以先通过他们模仿的学习方式来强化一日常规。

5、让孩子喜欢你。孩子模仿的对象是他们喜欢的人。所以要让孩子听你,你先要让孩子熟悉你,喜欢你。

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这个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遵守规则源于自律,意识在于培养,培养在于引导,设定日常的生活准则,需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定制,比如常见的幼儿喝水,准时提供温开水,自觉主动去喝水的小朋友,则表扬和鼓励,奖惩不能长期使用,会麻木。

强化健康的饮水观念和意识,从而完成小孩自律的培养。

浅谈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1. 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因为中班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规则的引导和培养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3. 在日常教育中,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规则的约束和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此外,家长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怎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讲义?

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这个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遵守规则源于自律,意识在于培养,培养在于引导,设定日常的生活准则,需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定制,比如常见的幼儿喝水,准时提供温开水,自觉主动去喝水的小朋友,则表扬和鼓励,奖惩不能长期使用,会麻木。强化健康的饮水观念和意识,从而完成小孩自律的培养。

大班怎样培养合作意识?

一、 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 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 , 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 ,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其重要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 : 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记得我刚接小三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很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再如到了中班,午睡起床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一次,我带孩子们到户外散步,看见蚂蚁运粮食,他们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么大的一块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续篇故事、情景表演、分组朗诵等;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计算课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上体育课时,我有意识地教幼儿进行一些集体游戏,体育及户外活动开展各种接力游戏赛、跳橡皮筋、拔河比赛、“二人三足”游戏及各种接力比赛;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为什么要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小班阶段是常规养成的重要时期,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出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小班幼儿入园后由于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来说要容易的多。

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会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首先,制定的规则要明确可执行,比如吃饭必须坐餐椅上才能吃,吃饭期间不能玩手机,也不能玩玩具。

其次,规则要和孩子沟通确认他已经理解了,最好是正式的面对面的沟通。

再次,规则一旦制定了,那就得全家人一起执行,比如吃饭的规则,不能说爸爸吃饭时玩着手机去要求孩子不玩玩具,那就真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了。

最后,执行力要到位,坚持就肯定会有效果。有的老人看孩子因为某些规则哭了,不忍心就妥协,那就会前功尽弃了,某一个规则妥协了,孩子就会知道规则也是可以不执行的,那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反抗,直到大人妥协。但是一旦规则执行成功了,孩子发现哭闹没有用,那以后你给他制定的规则他也就知道反抗是没有用的,就乖乖的配合了。

如何规则意识的培养?

是培养意识,首先要多看书,从书里边来获得意识的培养,第二就是要培养专注度,专注的做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