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是?
卧薪尝胆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谁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曾被带到吴国做奴役,勾践倍感耻辱,于是在被释放回国后,发誓一定要复仇。
他为了防止舒适的生活消磨掉报仇的意志,每天睡在稻草上,还在房梁上挂了一颗苦胆,时不时去尝一下,以提醒自己。多年后,在勾践的励精图治下,越国逐渐变得强大,最终打败了吴国。
《卧薪尝胆》台词?
羞愧啊 罪人
羞愧啊 曾经有过的狂妄
羞愧啊 生着不如死亡
梦中熊罴呀
洪水茫茫
大禹在世
天下四方
仁慈的上王啊
你是拯救邪恶的力量
勾践本不该生
既有鲲鹏展翅
何需燕雀翱翔
勾践本不该生
既有英明的君主
魍魉怎敢安居庙堂
勾践该去地府里徜徉
该到那坟墓里歌唱
不
勾践不能死
勾践死
怎知天恩之再造
勾践死
怎仰那山岳之高昂
勾践死
怎看到上王纵横天下
勾践死
怎看到上王霸业辉煌
英明的上王啊
你高车亮马
金盾银车
沐千里之雄风
卷万里之大尘
自东方而来
自九天而降
尧帝为之歌
舜帝为之唱
英明的上王啊
你是天下的霸主
仁慈的力量
你是天恩的化身
大露滋润
勾践
激神岳之崔嵬
览沧海之汤汤
卧薪尝胆意思?
卧:睡
薪:柴草
意思: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卧薪尝胆解释?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2]
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1]
中文名
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近义词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反义词
胸无大志、妄自菲薄、自甘堕落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出处
西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3]
北宋·《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
“力役未息,兵革方殷,朕所以尝胆卧薪(一说尝胆履冰),废食辍寝,虽居亿兆之上,不以九五为尊,渐冀承平,永安遐迩,内则禀太后之慈训,外则仗多士之忠勋。”[4]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3]
“尝胆”最早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书中并无“卧薪”之说。“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一文,其内容虽与勾践之事毫不相干,但“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却自此被沿袭下来。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了一个传奇剧本《浣纱记》,大肆渲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朝初年,吴乘权编简易通俗史书《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广。[3][4]
成语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卧薪尝胆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共4张
卧薪尝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5]
成语寓意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6]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该成语的构词方式为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1]
运用示例
宋·陈亮《与叶丞相》:“奈之何,其度日之悠悠也。前之悠悠已十年矣,而后之悠悠特未可知,孤圣天子坐薪尝胆之本意。”[2]
元·脱脱《宋史·胡宏传》:“太上皇帝劫制于强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报也。”[2]
清·蒲松龄《自勉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5]
卧薪尝胆【典故】?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吴王夫差举兵伐越,越国不敌,眼看就要亡国,为保存实力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就派文种去游说夫差议和,夫差被说动,但是却要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他的仆人。
夫差让勾践和他的妻子住在先王坟墓旁边的石屋里,让他们看坟、喂马、服侍自己,同时也是测试勾践是不是真心的归顺他。尽管勾践受尽了屈辱和嘲笑,但是为了复国大计,他一一隐忍了下来,这样过了三年之后,夫差认为勾践是真心的归顺,便放他回国了。
勾践回国之后立志要报仇,他害怕眼前的享乐会磨灭掉自己的意志,所以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了一只苦胆,每次在吃饭的时候都要尝一口,同时自己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同时还将睡觉的席子换成了柴草,励精图治,与百姓一起劳作,大力发展生产,终于在公元钱473年的时候打败了夫差,灭掉了吴国。
成语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
汉语成语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全文?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卧薪尝胆人物?
《卧薪尝胆》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夏禹的后裔,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年继位,同年大败吴师,之后在公元前494年被吴军大败于夫椒,被迫向吴国求和,被俘后隐忍不发,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不断寻求复仇兴国的机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灭吴称霸,迁都琅琊,成为春秋霸主。
其“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为不惧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排除万难也要争取最终胜利的励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