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遇到困难、挫折或者打击的时候,心理波动能够很快回复到日常水平的能力。
需要澄清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是指没有情绪反应,表现得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而是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波动,接纳事情已然发生的事实,然后想办法积极应对和解决。
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心理还处在发展的阶段,他们经历的事情许多都是第一次,特别是面对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都需要大人给予指导和支持。
要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和孩子一起体验困难和挫折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所谓困难是指遇到超出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而挫折是指超出我们预期的,被我们认为是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通常,我们对困难和挫折的认识有三个层面:一是觉得困难和挫折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它会阻碍或者挫败我们,会让我们焦虑和恐惧;二是认为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有些磕磕绊绊是很正常的;三是觉得遇到困难和挫折也是不错的机会,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帮助我们提升能力。
如果认识还处在第一层面上,我们就需要动用大量的精力去处理情绪,而且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焦虑或者恐惧的话,可能就会陷入情绪的漩涡里,很难自拔,还会夸大困难和挫折的难度级别。
认识到了第二个层面,就能够接受困难和挫折的发生,情绪的波动在我们能够应对和控制的范围,可以腾出手去处理发生的事情。
认识发展到第三个层面,就会发现困难和挫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助缘,可以磨练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解决事情的能力,我们就会积极想办法地去面对。
这就需要我们对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知,然后才能影响和传递给孩子。
二、让“恰到好处的挫折”印刻到孩子的经验体系。
恰到好处的挫折,是指既能满足孩子探索世界的需要,让孩子有相应的情绪体验,又能够在孩子无助绝望之前得到成人的帮助。
比如孩子想爬滑滑梯,大人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先尝试去爬。当孩子体验了几次之后,他有些气馁,大人可以鼓励他继续尝试。又体验了几次,孩子觉得还是爬不上去,这时候大人可以在一旁协助孩子,帮助他爬上去。
小时候无数次“恰到好处的挫折”体验,就会使“挫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可以很好地应对挫折”的信念深入到孩子内心,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坚实的一部分。
三、教给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允许孩子有哭啊,闹啊等情绪和行动,同理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很难过,不想去幼儿园”,“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你肯定觉得生气”“妈妈不给你买玩具,你有些伤心和失望”,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再和孩子商量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想一个办法,宝宝想一个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好。
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开动脑筋去思考,也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也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孩子有了一次又一次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积极经验,即使他遭遇到一些大的打击,也不再那么惊慌和无措,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历练变得越来越强。
如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1、多看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成长,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太少太少,因此我们需要自己学会学习,我们就要多看一些书籍,有关认识自我,面对困难的书籍。从中学习到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大胆面对,勇敢向前我们在失败的时候,我们肯定会伤心失落,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失败,都想成功,都不想遇见挫折,但是,当我们用于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成长了,当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了,我们就又策略应对了,因此,提高挫折承受力就不要害怕挫折。
3、正确认识自我我们如果对我们自己不熟悉的话,我们在做事情制定目标的时候,就会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就会导致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差太大,如果是过低估计的话,会感觉自己没有发挥出实力,如果过高,对自己有时候是自信心的打击,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才能制定出符合自己的,从而更好的面对挫折,提高承受力。
4、学会自我调节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些名人传记,看他们在失败的时候是怎么承受的,或者看一些有关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让自己能够学会方式,调节自己,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对自己的磨练,学会正确面对,不会一蹶不振。
5、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有时候,有些挫折我们一时无法去面对,如果我们去面对了,可能直接就把我们压弯了,因此我们要学会发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发泄,得到朋友的一些关心和安慰,给我们一些精神上的支持,让我们继续的努力下去。学会正确的面对。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一、要相信人有应对问题的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能够根据环境调适自己的行为。年仅两个月大的宝宝饿了, 会使劲全身力气用哭闹声让你关注他。不一岁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但他能用超强的力量捉住身边的物品站起来,一点点模仿成人走路的样子,摔倒了就哭,哭完了再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强。
二、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1.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挫折,让孩子明白每一个问题都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否定。
3.懂得放手、关注情绪,让孩子在适当的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勇敢。
三、提升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1.深呼吸。
2.明白情绪会来也会走。
3.告诉孩子缓解情绪的方法(如运动、打沙包、画画、写日记、听音乐、一个人静静、把困难和需求说出来等)。
四、适度的挫折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抗挫折能力,过度的挫折容易使孩子形成无助感和自责。
1.生活本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刚学走路时摔跤了,做作业时被一道难题卡住了, 参加竞技比赛输掉了........,把孩子遇到的问题都当作是一次教育契机,带着 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2.超过心理承受的问题孩子难以单独处理,过度挫折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和畏难 情绪,不敢再接受挑战,此时需要家长适当介入和协助。
3.避免孩子在同一类事情上,经常处于无法解决的心理困境中。长期摆脱不了 的失败感容易使孩子形成无助,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从而失去信心。
五、树立榜样,激发孩子的抗挫能力
1.让孩子看到父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身教大于言传。
2.带孩子了解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如何通过强大的抗挫能力改变困境。
六、复盘
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引导孩子回顾处理的全过程,分析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养成及时复盘的习惯,有利于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时如何正确应对。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1、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
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
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
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参加《家庭教育导报》的"亲子家园"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孩子交际能力的场所。
之后,你孩子就会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了。
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
3、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
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她终身不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
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
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
她年老时,邻人要求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遭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4、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第二点是交给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学习正确地交往:
1、 基本的交往技能——寒暄,寒暄就是见面打招呼,如心碰响时,老友重逢,“相 2、 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话,对话能够彼此建立起更为深入广泛地联系, 3、 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倾听,倾听使我们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里感受的最有效 4、 人际交往深化与发展的技能——共事,这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
家长 要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 善良、守信、真诚、开朗、诚实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在如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比如串门是有礼貌,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抢玩具,离开时整理好玩具等。 在你的悉心帮助下,我相信,你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一定会有明显的进步,一见陌生人就胆怯退缩不敢说话等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
但这时候,别忘了,你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做: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家作客,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你要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持续不断地鼓励她。
如此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现而倍感欣慰。
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像是运动员提高身体耐力一样,需要日常有意识地训练和锻炼。
日常训练的方法就是逼着自己多去接触不熟悉的东西,走出舒适区,具体可以参照以下方法:
当别人请你帮忙时,如果不愿意就不要总说“好”,要学会说“不”,学会拒绝。
参加聚会、会议时,试着不要和熟人或者谈得来的人坐在一起,而是和不太熟的或者陌生人坐在一起,和他们打招呼、交谈。
去一些平常不怎么去的,或者从没有去过的地方,比如去没有去过的餐馆吃饭,点没有吃过的菜,买没有用过的东西。
和一些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打电话、发信息、约见面。
主动和所有遇到的陌生人打招呼。
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新的语言、新的兴趣爱好。
加入一个新的组织,结交一群新的朋友。
遇到麻烦,主动请求帮助,不要害怕被拒绝。
尝试看之前不敢看,或不愿意看的电影、小说,尝试之前不敢玩的运动项目,比如蹦极、过山车。
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困难与挫折等不顺利的情况)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心理承受力,简单讲:要胆大心细,做事要善于分析,要敢于创新,敢与实践。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做事沉着冷静,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从现在开始做起。
认真负责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做好自己本份的事情,而且要要求自己,一次比一次要做的更好。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鞭策自己,慢慢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得以提高。记住:想要比别人做的更好,就要比别人多付出更多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主持与口才的能力呢?
可以给孩子报一个小主持人培训班,通过有系统地训练,学好普通话,提高口才表达能能力。
家长平时可带孩子出去走走,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锻炼孩子一个人的胆量。
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
几乎每个小孩都喜欢画画,我们可以从小孩的日常行为来发现,比如小孩子很喜欢带色彩艳丽的东西,喜欢乱涂乱画……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想让孩子学画画,但只知道把孩子送去兴趣班,却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在家里画画。有的甚至还会阻止,因为很小的孩子会在家具或墙上乱涂乱画,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那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爱上画画,不用你要求,他就能天天在家画啊画呢?
鼓励创作
在说这一点之前,我要强调一下:无论是哪个秘诀,爸爸妈妈们千万要记住,恒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常年累月的坚持,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拉开别人的差距。别想着让他画一个礼拜就能变得又爱画又会画。
那么,鼓励创作,也有方法可言,需要注意三点,引导、鼓励、不干涉。这三点,不分先后,可以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1.引导
尽管大部分孩子在3~5岁之间都会进入绘画敏感期,但如果父母不予引导和激发,孩子很快会对涂抹失去兴趣。就像长出花盆的嫩芽,如果你不给它浇水,嫩芽也会枯萎。
不过,引导也不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像看着日程表一样行动,更不需要时刻关注芽有没有冒出土壤,再如临大敌般开始仔细呵护。
因为引导的目的是激发和维护兴趣,自然不刻意才能让兴趣真正具有生命力。引导应该自然地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突发奇想给孩子用画画的形式讲儿歌——陪玩陪无聊的老母亲想出的新把戏。
我随意拿出一本闲置的笔记本,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就在上面画画,一边画我一边给孩子讲: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就这样,我画了一只老鼠,又画了一个灯台,最后画了一只猫咪。
我发现儿子对此很感兴趣,他能够安分地从头看(听)到尾,比单纯给他念儿歌,更吸引他。
这是我第一次无意中做的绘画上的引导,他的反应让我印象很深刻,在我心里种下了一棵种子——我开始觉得相比起音乐来,儿子对画画更有感觉。
但当时他还很小,我已经记不清他后来有没有把笔抢过去画了。总之,后来,我就给孩子准备了蜡笔和纸,从他开始想要涂抹之后,就持续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材料。
说来惭愧,儿子什么时候开始画出第一笔,我已经不记得了。很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显眼,只有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出积累的厚重。
我自己画,孩子也跟着画,其实我在他4岁之前也不画的,也就画过那么一首儿歌,还画得乱七八糟。所以,很多不会画画的父母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画该怎么培养,其实只要按照我说的这些去做,孩子也会对画画感兴趣!
当孩子开始涂鸦后,他当然不会乖乖地涂在纸上,他还会画到墙上、椅子上,甚至衣服上。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家长肯定不希望自己花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装修的房子被孩子涂得一团糟。这就需要用到鼓励这个方法。
2.鼓励
对,当发现孩子在墙上胡乱涂画之后,父母们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鼓励。
但当然不是让你鼓励孩子在墙上画,而是你开心地拿出纸笔对孩子说:“哇,宝宝你这么喜欢画画,爸爸给你准备了好多纸,快到纸上画吧!”再对他说,不可以画墙上哦。
如果条件允许,你还可以买一块软木板挂在墙上,对孩子说:“来,爸爸把你画的画都贴到上面,你在纸上画吧。”如果条件更允许,还可以直接做一面黑板墙,让孩子在上面随意画!
另外,鼓励还要用在这些方面。
当孩子刚开始涂鸦的时候,他画的东西,是大人没办法辨识的乱糟糟的线条,孩子自然也不会想表达什么意思,此时大人也就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去赞美他。这种就不叫鼓励。这时候的鼓励方法,就是给他提供蜡笔和纸(我儿子曾经一天涂掉了一本画本的纸……),甚至跟他一起涂鸦,让他觉得有趣就行了。
所以鼓励这个词,可能有些人对它一直有误解,以为就是使劲夸孩子。但鼓励真不等于夸,区别是,夸孩子通常是没有实质内容的,比如说,哇,你真棒,你画得真好。而鼓励是有实质内容的点评或表扬,比如,你可以说“我很喜欢你画这个**的颜色”,或者说“这个形状看起来很有意思”等等。也就是说,你说得越虚,他就会觉得越没劲。相反,你讲得越具体,参与进去,他才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
鼓励还包括互动,有时候你没必要做出评价,等到他会画出一些形状的时候,你就可以问他,或者猜测他画的是什么。这种互动的过程,也会增加他的兴趣,孩子一方面本身就喜欢猜谜游戏,另一方面他就觉得画画还能这么玩,这就能让他更喜欢画。但有一点,别没完没了地问,人家说不上来你就不要追着问了,互动的前提一定是他乐意。
3.不干涉
当他画完一幅画的时候,如果你要说,嗯,不太像,或者说,你把这里再画长一点就像了。这听起来是指导,好像是想让孩子画得更好,但其实是错误的方法。
不干涉是鼓励孩子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墙面上涂画,不去说孩子,也是不干涉的一个运用。但父母们更常见的干涉,会发生在对孩子画作的点评上。
如果孩子画出来的东西,你总要说像不像、好不好,应该画什么颜色,那就是一种干涉。
这种干涉会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阻碍孩子兴趣的发展。
首先,艺术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如果事事以现实事物为标准,那画画也就没有那么多形式和派系了。你完全可以让孩子画蓝色的太阳,粉红的鸭子,或者红色的草。
其次,孩子手部肌肉只有长到二三年级之后,才可以进行密集的素描技巧训练,否则不利于手部肌肉发育。因此,在这之前,让孩子画画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兴趣、美感,积累素材,那么,与之对应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他多看多画,不用太干涉就好了。
其实不光画画如此,孩子的很多成长过程都是如此,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成长的时候,我们大人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判断、干涉,就容易打断他们学习的进程。我们大人的责任,只需保证他们安全,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尽量不干涉,就是很好的教育。
爱画画、会画画的孩子,通常你会发现他的动手能力都不错,因为他手部肌肉经过锻炼之后,控制能力就会比不画画的孩子要强。我家孩子就很喜欢做手工,很早就开始用剪刀和小刀。
但我们当然会很当心,一开始也是控制好,不让他多接触。慢慢的,会放手,就跟他说可以用,但不能你一个人用,一定要在我们陪着的时候用,并且提供适合他用的安全刀具。
有一次,我儿子拿剪刀在裤子上剪了个洞,当我们发现想要阻止他的时候,他瞬间又在另一个裤脚上剪了个洞。看着这两个洞,我很无语,还是条新裤子。不过我也没有多说他,之后,就索性把洞以下的裤脚给剪了,把裤子剪成短裤给孩子穿。孩子也很乐意地穿了,后面就没再剪过不该剪的东西!
也正因为我儿子经过长时间的画画锻炼,他在升入小学之后,写起字来才更有感觉,经常被老师表扬,要知道我们暑期都没报幼小衔接班,从没练过字。
我母亲还对我说过,之前翻到了我一年级的作业本,发现我儿子比我强多了,她说我一年级时候写的字没法看。
所以,很多能力其实不是单向的,它还会辐射到别的地方,对其他能力也有助益
如何培养和建立孩子的思辨能力?
孩子思辨能力可从两岁开始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主动培育。
没血至少两次有计划有规律的去水域面积较大的河湖游玩,在孩子视野里,较大的水域会显得比较辽阔且变化丰富。
想货大或小的破浪,快乐飞翔的小鸟,偶尔跳跃的鱼和偶尔行驶的船等等都会不断地引发孩子,那本来就有蠢蠢欲动的神奇莫测的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是那么的不拘一格。
城市逻辑思维基本结构构造所引发的这种欲望,会是孩子对在这类生物信息环境行复制,采集,收集,储存,信息充满渴望和痴迷,从而自然有效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纵向延伸性,最终实现良好的逻辑思维反应能力。
如有更好方法,可在下方留言讨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喜欢可以收藏转发
如何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
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
一.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孩子们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孩子们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孩子们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出示与识字有关的图片、音乐等等。激发了识字的兴趣,能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孩子们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是促进他们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孩子们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上册识字1”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插图,让孩子 “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跑、跳、蹦、踢”的含义时让孩子们“做一做”、“演一演”。使孩子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 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孩子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拍、打、抱”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提手”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提手”旁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意义。他们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提手”旁的汉字了。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讲究方法,帮助孩子们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1. 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别在孩子面前频繁的使用电子产品,同时还应该拿起书去陪孩子阅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2. 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这样孩子的阅读量就会比平时更多,当周围的人都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沉浸在书的海洋,这些外部因素会积极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说图书馆是一个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地方。
3. 帮助孩子,陪伴孩子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最初阅读是亲子阅读,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因为孩子不认识字,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得认字,以及理解文章的意思
4. 提高阅读兴趣
逐渐的可以让孩子自立的去阅读一些名著,当然不是直接的让孩子去阅读,因为有的孩子对名著没有兴趣,那么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看几集有关名著的电视剧,吸引孩子的兴趣,这样孩子就会自主地去想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