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兴趣培养 > 正文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让他去自己单独的完成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另外陪着她一起阅读书籍。

7岁孩子培养独立能力?

现在就是父母包办的比较多,尤其是奶奶、爷爷,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第一,鼓励提问。

“这是为什么呢?”在孩子四五岁刚学会熟练表达的时候,很多父母遭遇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万万个“为什么”的连环攻击。许多问题非常无厘头,或者让你一时无从答起——“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人为什么有身体”“爸爸为什么是爸爸?”

第二,思想碰撞。

在孩子们八、九岁的时候,胡泳教授就开始定期召开家庭会议,邀请孩子们一起,在客厅的桌面上交流生活中的种种议题。既有大人的议题,也有孩子们的议题,比如:电子设备的使用规则、家务劳动参与的重要性、影像的利弊、广告和网红对生活的影响……从日常琐事到公共话题,从小家到社会,包罗万象。

孩子们在畅所欲言和交流碰撞中,自然而然便明白了“凡事需讲道理”,耳濡目染了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的魅力。

第三,亲子共读。

读书会制度也很早就在这个家庭里确立了下来。从《绿拇指男孩》《格林童话》到《纳尼亚传奇》《杀死一只知更鸟》,从床边絮语、微信语音到喜马拉雅电台,与孩子一起读书是胡泳教授最为珍视的家庭瞬间。

他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绿山墙上的安妮的性格魅力、哈利·波特带来的“既悲伤又高兴的感觉”,更引导他们思考读书的方法和深层意义。

从小培养孩子经济独立能力的好处?

让孩子了解钱是从哪里来的

不能让孩子觉得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钱,这样可以避免孩子花钱就会很随便,不容易养成挥霍浪费的坏习惯。

让孩子知道:金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是付出劳动后的报酬。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一下,让他了解一下我们工作的环境,看一看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或者是参与我们艰苦劳作的过程。

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家长寄语?

  1、你是一个勤劳、善良,爱帮助人的孩子。你对老师有礼貌,上课能做到认真听讲,有时也能回答问题。在午睡、进餐方面自理能力强,每天都会把自己的衣服折叠的整整齐齐。你能认真参加体育活动,学会了钻爬、拍球、跳绳等很多本领,动作发展协调。幼儿园家长评语大全。你乐于帮助别人,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小伙伴们都很喜欢你。希望你到小学后能认真学好每样本领,早日戴上红领巾。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的心得?

家长应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自力能力和自强能力!

家长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是思辨能力,不断的输入,为思考提供基础。让孩子多向自己提问,让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让孩子学会关注方法,而不是结果,避免那些不利于思考的思维模式。

小学阶段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读后感?

首先自己整理衣物书籍,刷洗自己的玩具,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1.母子分离:父毌服务态度越好,孩子的独立意识越差,越难生治自理。

2.做个不称职的妈妈。教孩子自已的亊自己做,根椐年令逐渐全放手。严母胜于师教。多动嘴,少动手,让孩子自巳做,自己动手长了,自理能力就语了。

怎么培养孩子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孩子在6个月以后,对于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已逐渐有了清晰的印象,如果这张脸孔不见了,孩子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在这个阶段,应该先满足孩子心理及情绪上的需要,随时在他身边陪伴着他,或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做自己的事情,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着的。当他看得到你时,会觉得很安心自在,即使你稍稍离开视线外,他仍确信你会马上回来。这种早期依附关系的建立,是后期“独立思考”的前提。因为孩子只有踏实地相信有父母的爱做他坚实的大后方,他才敢于放心地向前探索。

第二个阶段:孩子学会走路后。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已具备移动能力,喜欢到处走,好奇地探索周围环境。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不受拘束,一方面又有些害怕,这种矛盾冲突是这个时期儿童心理上的重要特征。这阶段的幼儿需要适当的鼓励和充分的安全感做后盾,去探索陌生的世界,父母可暂时离开,但必须让孩子知道,你并非就此不回或突然不见了,当孩子独自玩时,应不时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和他说说话,告诉他你的位置,或相视微笑让孩子感受到他仍是安全的,因为你随时在左右,只要他需要,你会马上出现。不必担心这样会宠坏孩子,对于尚未具备独立能力的幼儿而言,充分的安全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

第三阶段:孩子三岁以后。随着幼儿身心的逐渐成熟,渐渐地孩子不需要你在一旁陪伴,也能和其他同伴玩得非常快乐。面对随之而来的分离焦虑,父母要体谅孩子的担忧,告诉他:“我知道你害怕!”甚至告诉他你过去也有类似的忧虑,通过经验的分享,降低孩子的恐惧。父母也可让孩子有机会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但这些都只是幼儿愿意或可以尝试独立行事的开始,别奢望他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父母必须耐着性子容忍幼儿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就算这会为你增添很多麻烦,也不能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长大的!

“独立思考”并不是要求孩子勇敢地独自思考或者完成某件事,而拒绝孩子的求助,而是在生活中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做主。父母也许只需提供意见,分析结果,由孩子自行做决定并负责。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要尽量和“自然”、“生活”相结合,让孩子学习处理身边的事件,参与日常活动,自然地表现出独立的行为。父母不要刻意地安排所谓的“独立训练”,更不要把试探独立的过程,当做培养孩子独立的方式,这样只会使孩子惊恐不安,从而显得。

父母的处世态度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很深的影响,若父母不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幼儿自然无从学习到真正的“独立”。往后小孩表现出的独立,很可能只是表面上行事的独立,内心却仍存有非独立性的情感。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很容易产生人格冲突,也就是在举止表现上相当独立,内心却十分脆弱。所以在期望孩子独立自主的同时,父母也要自我审视一番: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容许孩子有探索的机会。穿衣服、吃饭、走路应是三四岁孩子能自己处理的,但父母常因孩子做得不够好而一手包办了。这样虽然省时又省事,但也容易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而且会带给孩子很大的挫折感。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别急着替孩子把事情做好,要给孩子机会,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领悟可行的方法。挫折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绪,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才能积累经验,重拾信心,即使日后面对社会变迁,也能自在生活。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反而可能会缺乏韧性及生活应变能力。

(2)容许孩子有探索的空间。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对于自己的冒险行为,孩子往往感到很得意,但父母却觉得很危险,很恐惧,进而阻止孩子的冒险行为。断然阻止或恐吓孩子的自发性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怯于主动行事,因为他感受到的周遭环境充满危机,更严重的是孩子会失去对环境的好奇及信心。有些父母过于保护孩子,是因为自己有恐惧的经验,于是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事实上那样的恐惧是父母自身的恐惧。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是该小心翼翼,但也要以弹性的尺度容许孩子有探索的空间。做父母的往往过低估计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以为他们哪经得起这么大的痛苦、挫折。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只要你给他机会,他会在荆棘丛生的荒园里开辟出一片天空。

(3)容许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如果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的一举一动,便会不允许孩子做这做那,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迫使孩子接受成人的概念与标准。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自主选择、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人的决定就是孩子的选择。即使他长大以后,也要由别人来决定他的一切,这样的孩子是永远不会独立的。

(4)容许孩子有失败的经验。在孩子尝试独立的过程中,必定会碰到挫折、失败。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支持。给他一些鼓励与认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克服的办法,鼓励孩子再去尝试。这样孩子即使无法解决问题,但心灵上的阴影可以减轻些,以后再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也能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