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宠爱有加,孩提时代已经基本没有任何劳动任务,很多孩子从而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那么就当下社会,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变已经得尤为重要,因为劳动对于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养成孩子的勤劳习惯,有利于培养坚韧不拔、实干务实的优良品质。
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首先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要知道,人类文明的基本就是劳动,是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社会。小孩子一切行为习惯均和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好热爱劳动的示范榜样,切记不可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一些劳动技能、技巧,再不断的的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机会,让孩子通过切实的劳动,得到劳动后的成就感、满足感,从而让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在孩子劳动的时候,要对孩子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得到劳动的动力和认可!
劳动不仅可以使我们得到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善,还可以给人快乐和幸福的内心感受,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对孩子一生莫大的帮助!
义方家长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比如,叠被子,自己洗自己的袜子等
从小事做起
初中家长培养孩子爱劳动心得?
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陪着自己的孩子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怎么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众多人群紧密相关的社会集体中,在这个集体里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并在互动中生存。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集体意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个集体之中,家庭是一个集体,班级是一个集体,学校是一个集体。所以,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才不会陷入与人格格不入的境地。陈鹤琴先生说:“玩是小孩子的整个生活。”小孩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无疑,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集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人可以通过以下游戏来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
1、坐腿游戏。此游戏适合在家里玩,一家人围成一个紧密的圈,前面的人坐到后面的人的腿上,然后转圈走。
2、踩报纸游戏。3~5人参加,所有人的一只脚都要踩在报纸上,然后把报纸翻过来,不能用手,报纸不能碎,而且脚不能离开报纸。可前脚掌踩报纸,后脚跟离地,脚可以替换,但只能踩纸后替换,注意脚不可以在报纸上蹭。
3、瞎子走路。两人一组,可以先让妈妈扮瞎子,孩子来指挥。妈妈先闭上眼将手交给孩子,孩子可以虚构任何地形或路线,口述注意事项指引妈妈进行。如:向前走、迈台阶、跨东西、向左或右拐……然后交换角色,孩子扮瞎子,妈妈来指挥。通过体验,让孩子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 以上的游戏,如果人多,可以分成两组进行,这样对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更有利。 通过以上游戏,可以使幼儿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因为游戏的内容、形式,都带有集体性,它包含着集体的荣誉、集体的舆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及集体中的榜样等教育因素。孩子为了使游戏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倾向,顾及集体,遵守集体规则,服从集体舆论,为争取集体的荣誉而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生活中,家长们一定会注意到孩子最喜欢讲的话就是“待会儿马上就……”可是他们的“待会儿”就去干并非是马上就去干的意思,这只是孩子习惯用的“托词”。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
1、这种拖拉的习惯很不好。所以当孩子说:“待会儿就去”时,父母应该马上询问:“待会儿是什么时候?确切的时间是多少?”要求孩子说明确定的时间,这是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时间的好方法。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首先,需要家长有时间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并且一家人都要步调一致,时间现念意识要强!因为孩子的观察和模仿能力,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传给孩子的。好习惯也有,不良习惯也学的快,为啥说家长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师哪。
3、父母可以事先和宝宝约定好多久,比如看电视二十分钟,到几点关机。比如出门前告诉宝宝还有十分钟我们必须出发之类的话,让宝宝有准备。孩子说看电视,那你问他:想看多长时间啊? 如果孩子答:就看一会儿。这不行,必须有个明确的时间。那孩子可能会说:看20分钟,看30分钟,好。答应他。让孩子自己定时,自己定闹钟,时间到了,闹钟响了,就关电视。
4 做作业也是一样啊,孩子可以自己定时间,定闹钟。那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对自己写作业需要多长时间、还有多少玩的时间心中会有一个规划。家长也要做到,比如说你答应孩子20分钟以后陪他玩,那过20分钟以后,时间到了无论你手头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完,都要去陪孩子玩。孩子信任你,你说什么孩子才会听。有好的亲子关系才有好的教育。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让他去自己单独的完成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另外陪着她一起阅读书籍。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都有哪些错误的观念?
家长的这些教育观念是错误的!
附小百年经验:家长的这些教育观念是错误的!
●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
●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并不等于一个学习好的孩子。
●“高知父母”并不等于“高质父母”。
最近,附小迎来了百年庆典。这一百年,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变革和反思,一所学校历经百年的变革,依然活跃,其中必有一些不变的东西留存下来。当我们把目光向回拉一百年时,蓦然发现,这些年我们学来的、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不少观点竟然是误区,而那些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被沉淀下来的才是把我们拽出泥潭的宝贝。
误区一:只给孩子“糖”, 不给“钙”和“盐”
“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意思’,还得‘有意义’。”附小校长窦说。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学校,是专为教职员工子弟而设的,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随清华大学南迁。在西南联大的困苦危难之际,小学的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
那是一种坚毅刚卓的精神。现在孩子缺少的就是这种刚毅。“今天都在讲减负,谈对儿童的尊重,但是,一些家长给孩子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溺爱。”窦说。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窦桂梅说。
窦桂梅所说的“糖”就应该是表扬、鼓励,是对孩子天性的顺应,主要针对低年级段的孩子;“钙”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主要针对中年级段的孩子;“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对高年级段的孩子就该撒一把盐了。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了。”窦说。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附属小学副校长王说。其实这种动力的缺失跟他们一直泡在“糖罐”里有关,当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到自己还需要拥有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时,怎么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误区二:学习好的孩子=数学学得好的孩子+语文学得好的孩子+……
“周一语文、周二英语、周三钢琴、周四休息、周五作文、周六羽毛球、周日奥数。”
家长忙着把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其实除了那些功利的心思外,家长们在认识上普遍还存在着另一个误区:觉得不管怎么样,让孩子多学点儿知识总没有错吧!殊不知,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并不等于一个学习好的孩子。
谢曾经这样说过,孩子进入学校就像是进入一个黑洞洞的房间里,这个黑洞洞的房子其实对他来说就是陌生的世界,成年人要做的是帮他打开灯,让孩子在灯光的指引下不再害怕并且勇敢地去探知这个世界。
“有一种办法是给他打开一个探照灯,给房子照出了一条路径,”谢维和说,这个时候孩子不害怕了,他可以顺着这条明亮的灯柱走下去,但是这时候孩子只敢沿着这一条路径,探照灯之外的地方孩子仍然充满了担心和恐惧。我们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给孩子打开顶灯,这个顶灯虽然没有射灯那么亮,但是能把整间房间都照亮。“小学的课程其实应该给孩子的是‘顶灯’,中学才给孩子‘射灯’。”谢说。
但是,有太多的小学生父母生怕自己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从一年级起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学科培训班中,甚至还要更细:语文还要分成阅读、作文,美术要分成速写、水粉……
殊不知,家长是亲自把孩子成长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
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教育专家意识到了小学课程的融合问题,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给孩子呈现真实的世界。
不让家长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班,并不是阻止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用力,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家长看孩子的时候,不是把他们看成‘语文’的人、‘数学’的人,而是先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窦说。
误区三:高知父母=高质父母
窦记得,一次附小举办戏剧节。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时间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结果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大石头”,在舞台上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动作,这位爸爸没有看完就离场了。
之后,这位爸爸给老师发了短信质问: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
老师告诉这位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继续质问老师为什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
后来孩子又向老师转述了爸爸对自己的批评: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窦桂梅说,“很多学生家长虽然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非常不了解教育规律。”
高知父母多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按照自己曾经的经验只注重学习成绩,甚至从内心不尊重孩子的学校及孩子的老师。
王副校长记得,刚开学时很多班都有了新老师,一个孩子回家跟父母聊天时说自己班的新老师是“北师大的研究生”,没想到家长告诉孩子的却是:“北师大的?肯定是个二流老师,你将来不能成为老师那样。”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表现出的是一种对教师专业的不尊重,而且破坏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不仅不能激励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另外也反映出很多高知家长有“学习好就是全都好”的认识误区。
在清华附小,很多老师都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句话并不是让儿童成为中心,而是说学校教育要把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把学校和老师放在学校的中心。
这句话同样也适合焦虑的家长们。焦虑的家长急得“乱投医”时,不妨停下来,让一切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研究一下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不能马上找到解决办法,至少可以降低被误区引着走的概率。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宝宝想象力的最初表现在2岁左右就能观察到。大人们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想象力和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接下来,杜曼小编就给出了如下建议。 这些行为培养想象力 1.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在这过程中鼓励孩子提问、对比、猜想、画画、演奏出来,发表不同的想法,培养想象力就能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常常给孩子想象力的训练,例如准备圆点卡、趣味数字拼图、右脑百科卡让孩子自己玩耍、鼓励孩子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学习习惯。 3.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的准备一下智力的玩具,例如废旧的手表,可以让孩子去拆装,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4.家长在生活中多给孩子玩脑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多转弯,同时鼓励孩子不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培养想象力。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唯一的答案。有个案例曾经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是什么?”有同学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其实,往往答案不只是一个。 2.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例如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丧失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扼杀培养想象力。 3.制止孩子的发挥想象力。例如,有一个孩子在画画本上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绿色的太阳,结果老师和家长都纠正过来,“太阳是红色的”这样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不能发挥想象力,就不可能培养想象力。
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的个人规划?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小学生要养成爱劳动的意识,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更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大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思维很重要,那么,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劳动”呢?
1. 养成劳动意识。大学生都具有劳动的意识,但很多大学生的劳动意识还不够。大学当中有很多的“思政课”,我们可以在课上或者课外,培养自己的劳动意识,养成劳动思维。
2. 养成独立的习惯。初高中的时候,家长在旁边,为了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什么时期都不用学生做。中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也不利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到了大学之后,大学生要学会独立,培养自己的劳动意识跟劳动习惯。
3. 戒掉“拖延”,拒绝“懒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劳动,而是“拖延症”拖延了劳动的进度。我们要养成劳动意识,就需要戒掉“拖延”,拒绝“懒惰”。有什么事情就立马去做,不要明日复明日。
4. 整理床铺,多做舍务。宿舍是集体生活,不是个人生活。一个宿舍至少四个人,大学生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整理床铺,多做舍务。不要认为舍务是一个人或者某个人的。
5. 参加社会劳动活动。不管是大学校园里,还是校园外,都有很多劳动活动,比如“植树节”“劳动周”等,大学生要多参加这样的劳动活动,从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
孩子劳动家长评语?
宝贝你很棒!已经成为妈妈的小帮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