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亲子早教机构是怎么一回事啊 ,跟普通早教 有什么不一样 !

一、亲子早教机构是怎么一回事啊 ,跟普通早教 有什么不一样 !

这个其实跟普通早教差不多的,所谓的亲子早教就是一个形式。因为早教机构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品牌,连锁的然后出色的软件硬件都是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像是悦宝园亲子早教机构挺不错的,源于美国,始于2004年。

二、什么是早教班

早教的课程一般有肢体训练、感官、数学、艺术和音乐等这些内容。不同的早教机构教学理念不同,因此课程设计上也略有不同。以赢在起点为例,针对不同年龄的宝宝有不同的课程,如0-2.5岁Baby Play重点培养感知运动、音乐表达、社交等能力;0-2.5Baby star课程重点培养宝宝手部精细动作、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等能力,2.5-3岁Pre-baby MBA侧重在宝宝情绪调试、习惯规则的遵守的能力;3-6岁Baby MBA针对孩子科学认知、语言发展、人际交往等敏感期,培养孩子幼升小必备能力,为幼升小打基础。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

三、早教中心有哪些类型

从目前的早教市场来看,早教机构类型主要分三种。

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综合性早教中心,一般以加盟的和直营的多。这种早教中心大多面积大, 硬件设施丰富,其中大多为加盟店。

另外一种就是以某一专项为主的早教机构,主要培养孩子的特长。比如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这类早教机构都有自己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专职性较高,但是一般不设置综合性早教中心所拥有的一些游戏设施。

最后还有一类早教机构,以培训早教机构及教师为主的早教课程研发机构。这类机构一般不直接招收幼儿,更多的是面向早教机构、幼儿园、幼教老师等进行培训、授权,取得授权的单位和个人再使用该机构的课程面向社会办班、招生。

四、问个关于孩子的问题?早教是什么?

早教是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的早期教育,是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育特点,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对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可以在这个时候多带孩子去早教中心,一方面让孩子接受从小的开发,一方面现在很多早教都能由父母陪伴的,父母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关注老师的教育方法贯彻到平时的生活中。建议你可以去金宝贝这种早教中心看看,他们的老师教育孩子自有一套,成效也很好。

五、关于早教的知识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能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事半功倍。 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孩子2.5岁---3岁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的不适应现象,部分孩子会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3岁前让孩子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婴幼衔接潜能开发课程后,孩子会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熟悉接受幼儿园环境及作息时间,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大大缩短孩子入园不适应时期。 独生子女在三岁未上幼儿园前,在家庭教养方式下,普遍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社会性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从而对其将来的集体生活造成困扰.因此,让孩子在0-3岁这一个性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进入亲子班,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一个促进手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对孩子完整的人格个性形成将有重要的帮助. 而一谈到早教,我们的父母就想到如何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让孩子聪明等等;其实孩子从一出身都比我们成年人聪明,所以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们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对于家长的困惑和早教观,有专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它具有潜在作用。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模式也不同:是通过孩子活动——玩、摸、走来增长他们的一些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前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游戏中教与学。有业内人士提醒家长不要陷入早教误区:早教机构不是幼儿园。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孩子到早教机构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带着这种思想让孩子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早教不是万能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 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把在早教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现在,咱们国内当下有句特别时尚的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特别同意这句话,但关键是要弄明白“起跑线”在哪儿?眼下“起跑线”太多,有点把人弄得找不着北了。你看:办英语班的说在他们那儿;办电脑班的说在他们那儿;还有卖矿泉水的,卖书包的,连治大舌头的都来凑热闹,说他们那儿也是起跑线。这些五花八门的“起跑线”,有多大帮助,笔者没有考察和实践,不敢枉加评论,但有一点儿,家长们一定要瞪大眼睛,那就是与钱沾边的事儿,千万别轻意就“掏腰包”。因为,被弄到他们“起跑线”上的孩子,没听说一下子各方面成绩就提高了多少多少这样的成功案例,但受骗上当,赔钱又耽误孩子时间的倒霉事儿,却常见于报端。因此,做父母别听有关商家的瞎忽悠,此时多在安装优良心理软件上下功夫比啥都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是谁说的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里蕴藏的育人道理,不但为多少代中国人的实践所证明,有趣的是外国人也为其找到了证据。而且还把“看老”的年龄提前了4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教授指出,3岁幼童的言行能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