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小学是重点小学么?
周浦傅雷小学是重点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傅雷小学于2017年创办,是一所以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先生命名的公办小学,地处文化大镇周浦镇东隅。学校占地面积27552.7平方米,建筑面积13484.0平方米,32班设计规模。
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浦东新区校本研修学校、浦东新区见习教师培训基地校、浦东新区创新素养实验学校、浦东新区体教结合传统项目学校等。
学校开办之初,就提出了“文化立校、品质立校”的办学要求,致力于办一所具有文化气息、艺术气息的现代学校,一所成就学生健康、充实、快乐童年的美好学校。
怎样评价傅雷?
好友 楼适夷:“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好友 杨绛:“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妻子 朱梅馥:“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 傅雷自己:“自从我圆满的婚姻缔结以来,因为梅馥那么温婉,那么暖和的空气,一向把我养在花房里”。哲学家在他身上研究哲理和思想,文学家在他身上感受纯真和情怀,历史学家在他身上读一分知识分子的心灵。傅雷怎样称赞傅聪的琴?
傅雷家书中谈傅聪的琴: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像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从录音中清清楚楚感觉到你一切都成熟多了。
傅雷家书中傅雷怎样教育儿子的?
《傅雷家书》中18条教育铁律: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这是儿子傅聪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
培养孩子,犹如种树。
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心中有光。
孩子若不懂与世界相处,一切都是徒劳。
翻开《傅雷家书》,你看发现: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傅雷格外的用心。
“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做人最忌交浅言深。”
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才是父母对他最大的保护。
孩子能融入社会,游刃有余,才是父母最值得骄傲的事。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的父母。
傅雷在孩子学习上是出了名的严厉,对学业教导只一句:
“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那些会“逼孩子”的父母,其实活得最明白。
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与其让孩子未来后悔不已,宁愿让他现在埋怨自己。
不要忽视孩子“逆商”的培养。
所谓“逆商”就是:一个人在逆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反逆境的能力。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傅聪成为一代大家,离不开他超强的意志力和抗打击能力。
正如傅雷所说:
“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傅雷在信中写: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从模仿父母开始。
家庭是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复印件出了问题,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俗话说,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一流父母做榜样。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和颜悦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北风与南风比赛谁的力量大,看谁能把路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得猛烈,行人将衣服裹得越紧;
南风轻轻拂动,人们却热得解开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宽容的力量,远强于惩戒。
傅雷就深谙此理:他从不惩罚谩骂,而是平等温和的沟通,将道理教给孩子。
对孩子大吼大叫,是无数家长的通病。
教育需要和颜悦色。
最好的教育,是用心的陪伴。
尽管和儿子傅聪天各一方,但傅雷给儿子写信的频率一直很高。
家书相伴,纸短情长,父子二人情谊日渐深厚。
陪伴孩子,不止是花时间,更是花心思。
好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
知其所想,懂其所言,才能架起彼此心的桥梁。
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教育中有效沟通,源自三个步骤:
首先是倾听,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其次是理解,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话的意思。
最后,才是给建议。
对中国父母而言,三件事里面,倾听做的最差。
傅雷与傅聪写信一来一往,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两人才越加亲密。
有句话说的好:“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想要了解孩子,先要听孩子“说”。
满分父母看过程,不及格父母看结果。
对于孩子的未来,傅雷只秉持一个态度: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只以成败论英雄,是教育中的最大误区。
对孩子抱有高期望,也必须先做好“事与愿违”的心理准备。
教育专家王人平说:
“一味关注结果,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纳孩子的身心。”
教育的美好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学会欣赏孩子在过程中的成长,才是每个父母必修的功课。
父母立“规矩”,孩子有出息。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即使是傅聪这样的人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严格管教中成长的。
《战争与和平》中说:“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
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离不开规则。
不懂规矩的孩子走弯路,用一生去试错。
而优秀的孩子,多是被“规矩”管出来。
因材施教,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傅雷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
长子傅聪有音乐天赋,他就让傅聪学琴。
小儿子傅敏想学音乐,傅雷却指出,他更适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两,一个成为著名钢琴家,一个成为出色的教师。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其实是不知道,孩子优秀的地方在哪。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王冠。
父母因材施教,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为自己加冕。
家风,才是一个家最大的财富。
教育,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
傅雷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风气:
一为目光远大,凡事多学——此可为人立志向。
二则处事乐观,为人正派——此可给人定性情。
不管是长子傅聪,还是小儿子傅敏,他们都品行端正,事业有成。
这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
正如马伯庸所说:
“一个家族的传承,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最贵的家庭不动产。
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傅雷嗜书如命,他也要求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个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如何也差不到哪去。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
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未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优秀的家长,都擅长自省。
早年傅雷性格急躁耿直,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不够有耐心。
但这些,他在信里都给儿子道歉了。
为人父母,谁都是第一次。
养孩子,就是一个在对错中不断翻译“我爱你”的过程。
优秀的家长,都拥有自省的能力——不停学习反思,并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培养好习惯,要从小抓起。
傅聪作为钢琴家成名后,依旧十分刻苦,每日训练,从不间断。
自律成了习惯,自然离不开从小父亲的耳提面命。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
最初选择了哪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这就是教育心理上的“路径依赖”法则。
好的习惯就如路一样,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越早培养的好习惯,越容易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并使他们受益终身。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傅雷夫妇人缘广,学识高。
傅聪从小便观闻各行各业大人的谈话。
这些见识,开阔了傅聪的视野,打开了他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里的“拼”,是指父母的层次、家庭的环境。
你带着孩子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欣赏过的风景......
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中,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学上有个“鱼缸定律”:
鱼缸中的金鱼,长不过三寸。
放入水池两月,却能长到一尺。
养孩子也是这个道理——父母的保护像鱼缸,庇佑下的孩子难以成长。
所以,一定要给他自由的空间。
爱子深切如傅雷,也懂得要“放手”,让儿子出国求学,不断成长。
养育孩子,切记不可越位,事事包办。
想要孩子飞得高,飞得远,该走的路,就让他自己走。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共同成长。
《傅雷家书》多是谆谆教诲,唯有这句,令人读来唏嘘不已: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
确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同样,父母自身的成长,也有孩子带来的动力。
教育这条路,最大的幸运,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记傅雷,傅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严肃——平易、温和 狂傲——谦卑、虚心 固执——随和严肃;认真;随和、虚心、不世故。作者不认同孤傲的说法,傅雷为人正直严肃认真不善于在人际上圆转周旋,只好潜身书斋,做学问。表现傅雷坚持学术标准不顾及人情世故的为人处事的特点。写出了傅雷除事认真,体现于“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做”
傅雷家书中对傅雷和傅聪是怎样评价的?
对傅雷的评价:
傅雷的一生,一半奉献给了自己的艺术事业,另一半便全全投入在了培养儿子傅聪上。他对傅聪犯下的错误之于他对傅聪浇灌的滋养,瑕不掩瑜
对傅聪的评价:
傅聪有音乐天赋,在父亲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下,走上艺术之路,这让他自己感到幸福,也造福社会。从这个角度看,是利己又利人。傅聪的一生,他自己无怨无悔,他的父亲假如地下有知,也会为此欣慰。傅雷是尽责的父亲,傅聪是值得父亲骄傲的儿子。
大连新建小学怎样?
简介:大连市沙河口区新建小学是沙河口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创建于1965年。学校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新建街1号,占地面积6552㎡,建筑面积3500㎡,绿化面积200㎡,运动场地面积4355㎡,环形跑道周长150m。学校有教室18间(合计981㎡),科学教室1个,图书阅览馆80㎡、50个座位、图书27000余册、报纸15种、期刊50种,多媒体教室6间,计算机112台,音乐、美术教室各一个(合计100㎡),现代信息技术教室1个。有15教学个班,学生739名。专任教师44名,其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36名,市级骨干教师3人,研究生在读3名
傅雷家书傅雷的成就?
其社会影响表现在:
1、傅雷在生活琐事方面对子女要求极其严厉,为傅聪、傅敏成才奠定了基础。为我们现代家长如何培育子女成才提供了完美的借鉴。
2、傅雷在艺术修养方面一丝不苟,率先垂范,翻译了五百万字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为子女树立了榜样,造就了一代世界钢琴大师傅聪。
3、傅雷在做人坚持和守住底线方面,不但给子女树立了榜样,也给世人做出了标杆,值得现代人效仿和学习。
其历史价值表现在:
《傅雷家书》充分再现了傅雷生活时代的特征,深刻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但是不管历史无论怎样前行,傅雷就是一位不忘初心、踽踽独行的伟大行者,就是拥有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是中国不断进步的历史缩影。
简介傅雷的家庭,包括傅雷、傅聪、傅敏、还有傅雷的妻子?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妻子朱梅馥生于1913年2月20日,上海南汇县城。原名朱梅福,缘于出生之时正是阴历元月十五,腊梅盛开。 父亲朱鸿,清朝秀才,后来教书为业。母亲杨秀全,有三兄一姐。 朱梅馥女士初中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稗文女校念,高中进入另一所教会学校晏摩氏女校,曾学过钢琴。 1932年,她与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上海结婚。婚后育有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傅聪生于1934年,留居英国,钢琴家;三子傅敏生于1937年,教育家,编辑有《傅雷家书》传世。 1966年9月3日,她与丈夫在家中从容赴死,享年五十三岁。 1979年4月,朱梅馥与傅雷夫妇的骨灰盒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朱梅馥女士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被友人亲切称之为“菩萨”。 傅聪 1934年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傅敏,1937年出生于太行山区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林州 。许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译家傅雷和他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对这个家族的另一个成员傅敏却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难中始终没有泯灭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北京外交学院毕业生,至今从教。
傅雷家书怎样阅读?
首先,要初步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知道这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接着,细读每一篇章的内容,一边读一边联系生活实际,得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最后,读完整部作品,体会作者情感,总结写作手法,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