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意义?
儿童的性格和人品的养成,其实和父母的教育是离不开的,而父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做好榜样,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颜之推的儿子?
颜之推的三个儿子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四个孙子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都很有名气。
尤其是颜之推的嫡长孙颜师古,更是唐代最著名的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和文学家。
颜之推四世孙颜昭甫、五世孙颜元孙、颜惟贞均属名家。
六世孙有名的更多,尤为“颜氏三卿”——颜真卿、颜杲卿、颜春卿更为显赫。
颜真卿受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谥号“文忠”;颜杲卿被封为常山公,谥号“忠节”,二人并称“双忠”。
颜之推教子断句?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侍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颜之推叫颜元吗?
二人非同一人。
颜之推,字介,生于江陵,祖籍琅邪临沂,南朝时历仕梁,西魏,北齐,北周。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颜元,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人。
二人相差数百年,且祖藉完全不同。颜之推名声更大,多有文学作品传世。
颜之推什么朝代的人?
颜之推(529—595年),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北齐文学家。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
颜之推教育思想框架?
颜之推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家庭教育,他把家庭教育置于首位。
(一)提倡早教
颜之推提倡家庭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即使不能从胎教开始,那么也应该从婴幼儿开始就进行教育。他认为:婴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容易受到影响,可塑性大,千万不要错过。年龄越小受到的影响越深刻,甚至影响一生。
(二)主张爱教结合
颜之推主张对子女的教育要爱教结合,“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无畏而生孝矣”。父母对待子女千万不能偏爱、溺爱。
(三)重视环境影响
颜之推认为,子女应慎重结交师友,以免误入歧途。因为人在幼年时期,可塑性大,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应当为子女创设和选择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主张家长以身作则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长辈不能只是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这既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建立,而且也有助于家庭教育取得成功。所以,长辈要给晚辈做出榜样。
二、士大夫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
他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认为原来的玄学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儒学教育也应改革,要培养的既不是清谈家,也不是章句博士,而是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
(二)教育内容:德艺周全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承袭儒家的传统思想,强调孝悌仁义,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艺”的教育,以文艺为主,还包括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以及具有士大夫生活所需要的杂艺。德与艺两方面的教育,是互相联系的,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
三、关于学习的方法
(一)虚心
学习的目的是“多智明达”,“所以求益”,补自己的不足。他提倡虚心务实,反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二)惜时
学习是做人的需要,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少年时代应当抓紧光阴,不可错过学习的好时机。
(三)眼学
他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他认为耳闻未实,眼见为真,在学习上重视亲身直接观察获得的知识。
(四)勤勉
要取得成就应依靠自己勤勉努力,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熟练和精通的程度。
(五)切磋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良师益友共同研究切磋,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以上就是关于颜之推在教师招聘中常见的一些考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颜之推教子考试答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礼节:礼仪B.凡人不能教子女者 凡人:普通人C.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楚挞:用棍杖殴打D.顽鲁者亦当矜怜 矜怜:夸耀同情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B.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C.为父所宠,失于教义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他认为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得再多也不起作用。B.作者认为胎教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比如学习孝、仁、礼、义等知识,小孩一出生就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C.作者在文中引经据典,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方式和结果进行正反对比,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D.作者举出“共叔之死”与“赵王之戮”分别是“母实为之”“父实使之”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试题答案
小题1:C小题2:B小题3:B
小题1:C(A礼节:按照礼仪加以节制;B凡人:大凡人们; D矜怜 :怜悯同情)小题2:B / 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那么”;A均语气词,前者表示判断,后者用在句中,表示停顿;;C均为结构助词,前者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后者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词组;D均为代词,前者代人,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他的”,后者代人,作主语,相当于“他”。小题3:B(文章提到了“古者贤王”的胎教现象,但学习 孝、仁、礼、义等知识与“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没有因果关系。)上等智慧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等愚昧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没有智慧。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 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仪加以节制。把这些写到玉版上,把它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师保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他们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等到婴儿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加以教诲。叫做就做,叫不做就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认为不能够这样。饮食言行方面,任意放纵孩子,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 ,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做法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再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用棍子、鞭子痛打到死也不能让他畏惧,愤怒一天比一天增多也只会增加怨恨,等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这是很有道理的。俗话谚语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大凡人们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责骂训斥使他神色沮丧,不忍心用棍杖殴打子女,使其皮肉受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哪有不用汤药、针灸就能治好病的呢??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他们难道愿意对自己的亲骨肉苛刻虐待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 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等到学士长到结婚和做官的年龄后,他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父子之间要严肃,不能够过分亲昵而不庄重;骨肉之间要有爱,不可以简慢不拘礼节。简慢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于亲近,怠慢就会从中滋生。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都不同室居住,这就是使父子之间不过分亲呢的方法。(至于长辈身体不适时,)晚辈为他们按摩抓搔;(长辈每天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卧具,这些都是讲究礼节而不简慢的教育。有人要问:“孔子的弟子陈亢听到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感到 高兴,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君子不亲自教授他的孩子。《诗经》里有讽刺君主的言辞,《礼记》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诫,《尚书》里有违礼作乱的事,《春秋》中有对淫乱行为的指责,《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解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自己的孩子。”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公平对待,从古到今,这类事情的弊病很多。有德行、才能出众的固然引人喜爱,顽劣无知的也应该加以怜悯同情。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孩子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上他父亲造成的。刘表的宗族覆灭、袁绍的兵败土地丢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显示的卦象和明镜照出的影子一样可供人借鉴。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 会写文书奏章,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没有不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的教子方法! 如果用这种办法自己可以到达卿大夫、宰相的位置,(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这样的事情)。
颜之推和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要详细点的?
浅析颜子推、王阳明之儿童教育观
颜之推生于南北朝时期,山东琅琊临沂人,曾在北齐和周做官。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主要用于教导子孙,一共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应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是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它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提倡棍棒教育,但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家庭教育的子女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实际上是把家庭教育放在最首要的地位,从狭隘的家庭利益出发,认为要使颜家在政治变动中不至衰改,需要依靠家庭教育。
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主张早教。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须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机会。他引用了孔子的话:“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理论根据。
颜之推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他说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的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为此,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他说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而是心地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
在子女教育上,他还注意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学习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写文章,相当于春天的花;磨练自己,修正行为,则相当于秋天的果实。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时时注意与子女接触的人,以防误入歧途。
颜之推非常强调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就没有人来庇护。因此,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艺中容易学习和最有用途的,莫过于读书。
王守仁认为封建传统教育约束、压抑儿童身心发展,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他认为这样只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会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同时还会导致儿童身心向着僵化、单一的方向发展。
首先,王守仁和谐的教育思想在对儿童教育的建议上,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首先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在教学内容上,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学习内容和次序的安排上,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这样动静搭配,从而使儿童“乐习不倦”。
其次,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上,王守仁极力提倡学生“谏师”,他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尤其反对束缚学生个性的教育模式,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谊相待,提倡学生对老师直言相谏,教师应欢迎学生的批评,这样可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提高。
再次,王守仁除鼓励学生“谏师”外,对学生也非常和善,毫无“道貌岸然”的道学家的样子。
最后,从王守仁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将师生关系定位在一种平等、民主的位置上。此外,王守仁在具体的教学上也十分注重贯彻和谐教育的思想,
纵观两位教育大家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上,虽然采用的不是同一种的态度,不是同一种处理思维,但他们却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就是十分地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强调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提出了严与慈相结合的家庭教育原则,应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语言;主张要接触实际生活,有起码的农业生产知识,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主张知识学习要为道德教育服务;提出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
王阳明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反对重机械记忆,重消极防范,普遍采用体罚等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倡导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这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从而使儿童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这些观点,至今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去吸取。
为学之要颜之推的译文?
学习所得的知识,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只是现在的人读书,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没有听说(他的)忠孝,仁义也(做得)不够;让他来判断一件诉讼,不一定能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一定能管好百姓;问他修造房屋的事,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安放的而棁是竖着立的;问他耕田,不一定了解稷种得早而黍种得迟;(成天)吟诗谈笑,诵读辞赋,所做的事情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用处也没有: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嘲笑讥讽,的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凌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他人就像仇敌般怨恨他,像对恶鸟一样厌恶他。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原文?
一、教子篇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