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
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评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学宗陆九渊,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所构建的心学,世称“阳明学”或“王学”,亦称“姚江之学”,在明代后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王守仁生活于明朝中叶时期,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明朝社会开始由稳定逐渐转向衰败之时。皆知王守仁从政生涯坎坷,讲学经验丰富,他深深地意识到“士风之衰落”与“学术之不明”。因此,他希望可以从最基本开始,希望可以通过儿童教育来“明人伦”、“变士风”,以期能够重振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这也是王守仁非常重视儿童教育的重要原因。
王守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首先是主张,分为五点,总结如下:
一是重视德育教育;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即道德观念,使其减少蒙蔽。“致良知”、“明人伦”,这也是王守仁所追求的儿童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就应该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
二是针对儿童自身特点展开教育;王守仁强调,儿童和成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按照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儿童进行教育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儿童教育,就是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出发,以“诱”、“导”,来代替“责”、“罚”。只有让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愉悦,才能释放天性,激发志气。
三是教育内容多样;王守仁提出,当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过于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更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以丰富儿童对学习的兴趣,真正宣泄自身的情感。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四是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所谓言传身教,家长一定要起到典范作用,不可沾染恶习,给儿童造成不好的影响。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以全体社会人员为教育对象。王守仁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关乎社会治乱,而社会风俗的好坏又取决于社会的教育程度。因此想要改善社会风气。就必须重视社会教育。
最后是减轻学生的负担;王守仁提出“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力而行,少而精。在他看来,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则会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增加儿童的负担,还会影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上就是王守仁对儿童教育思想的主张。
在五大主张的基础上,王守仁又详述了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批判,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内容以及“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是向儿童灌输了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反对古板的教学方式,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特点进行施教,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对中国教育具有历史性的影响。
王守仁的思想和特点?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颜之推和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要详细点的?
浅析颜子推、王阳明之儿童教育观
颜之推生于南北朝时期,山东琅琊临沂人,曾在北齐和周做官。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主要用于教导子孙,一共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应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是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它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提倡棍棒教育,但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家庭教育的子女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实际上是把家庭教育放在最首要的地位,从狭隘的家庭利益出发,认为要使颜家在政治变动中不至衰改,需要依靠家庭教育。
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主张早教。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须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机会。他引用了孔子的话:“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理论根据。
颜之推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他说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的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为此,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他说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而是心地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
在子女教育上,他还注意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学习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写文章,相当于春天的花;磨练自己,修正行为,则相当于秋天的果实。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时时注意与子女接触的人,以防误入歧途。
颜之推非常强调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就没有人来庇护。因此,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艺中容易学习和最有用途的,莫过于读书。
王守仁认为封建传统教育约束、压抑儿童身心发展,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他认为这样只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会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同时还会导致儿童身心向着僵化、单一的方向发展。
首先,王守仁和谐的教育思想在对儿童教育的建议上,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首先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在教学内容上,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学习内容和次序的安排上,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这样动静搭配,从而使儿童“乐习不倦”。
其次,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上,王守仁极力提倡学生“谏师”,他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尤其反对束缚学生个性的教育模式,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谊相待,提倡学生对老师直言相谏,教师应欢迎学生的批评,这样可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提高。
再次,王守仁除鼓励学生“谏师”外,对学生也非常和善,毫无“道貌岸然”的道学家的样子。
最后,从王守仁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将师生关系定位在一种平等、民主的位置上。此外,王守仁在具体的教学上也十分注重贯彻和谐教育的思想,
纵观两位教育大家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上,虽然采用的不是同一种的态度,不是同一种处理思维,但他们却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就是十分地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强调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提出了严与慈相结合的家庭教育原则,应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语言;主张要接触实际生活,有起码的农业生产知识,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主张知识学习要为道德教育服务;提出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
王阳明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反对重机械记忆,重消极防范,普遍采用体罚等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倡导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这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从而使儿童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这些观点,至今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去吸取。
王守仁妻子?
王守仁先后共有两位夫人。 1、诸夫人:王阳明十七岁娶江西布政参议诸养和的女儿为妻,诸王两家是表亲,这位诸氏夫人算是阳明先生的表妹。婚后诸夫人始终没有生育,正德十年王阳明四十四岁过继表弟的儿子接续香火。
2、张氏夫人:嘉靖四年元月阳明先生五十四岁时诸夫人去世,第二年二月,为夫人守丧一年后阳明先生娶一位张氏夫人为续弦,当年十一月生下一个儿子,取后正聪。
王守仁家谱?
发现之二,王阳明与王羲之是宗亲。《达溪王氏宗谱》中记载,王阳明祖籍上虞,并且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东晋丞相)的第四十世孙。据谱中记载,王导二十六世孙泽元公自剡(今嵊州)徙居虞南达溪一带,世代繁衍形成“生畈(村)十里王”,王阳明系王导的四十世孙。
上虞有位陈秋强专门收集了许多王氏家谱,他说,据现身上虞的同治和光绪年间修辑的两册《王氏宗谱(永思堂)》记载,王羲之筑馆金庭(今嵊州金庭)、游弋虞山舜水,其子孙分居“古虞下官殂溪(今陈溪干溪)”、“上虞花堪”,并与谢安家族联姻。它与《达溪王氏宗谱》称得上是“姐妹篇”。《王氏宗谱(永思堂)》也记载,王导系王羲之堂伯父。根据这一记载,王阳明与王羲之有宗亲关系。
王守仁爵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著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代表作品。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父亲?
王守仁的父亲是王华。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 结局?
王守仁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一生仕途坎坷,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后因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被刘瑾追杀。王守仁被称为“大明军神”,一生军功卓越,晚年率军平定了两广藤峡盗乱,1529年1月9日在归途中病逝,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
有人认为,王阳明享寿不长,死于服食外丹(一说砒霜),也有说因肺病而逝。至于其真正死因,史书说是病逝,并未详细记载。
王守仁背景?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是状元出生,祖父也颇有学识,因此王守仁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天生聪慧,据说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从将他生下,身具异象,一直长到五岁,仍然没有开口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看见王守仁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于是他的祖父依据《论语·卫灵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守仁”,他这才开始开口说话。
王守仁少年丧母,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但他有一颗坚强的心,此后更加全副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而在经过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事件后,立志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后来在多次献策皇帝平定农民起义没有结果后,便远游塞外,磨砺己身。
十七岁与其子诸氏成婚,十八岁通过娄谅接触到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此后遍读朱熹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直到后来,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正确性,他对着竹子,思考竹子的本质,一看就是好几天,不吃不喝,毫无所成不说,还搞的自己生了一场大病。此后王守仁对朱熹的“格物致知”陷入深刻的怀疑之中,此后才逐渐发展了“心学”的学说。
王守仁二十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此后却屡试不中。直到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此后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守仁在任职期间,虽然遭到贬谪,许多政绩并没有得到嘉奖,但是他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容抹去的。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这些战争的胜利,让王守仁在民间拥有极好的声名。而他开创的“阳明心学”,更是让人将其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并称孔、孟、朱、王。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孟子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王守仁则是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晚年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