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特点,怎样认识攀比心理?
1、攀比心理源自对“物”的认同
一旦拥有了某种产品,心理上就与该产品代表的风格、阶层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联结。
仿佛只要拥有了某种产品,你会变得跟拥有此物的一类人相同,或者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像他们。
2、你要的不是“物”而是标签
攀比心理表面上追求的是“物”,实际上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强化,或者称之为“标签”。
广告商对此都非常了解,他们知道如何让人们自掏腰包去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
他们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广告去说服人们:拥有这些东西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或者拥有这个东西你就会出类拔萃,更能成为你自己。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典型的营销界制造出的骗局。
现在很多教育界的专家都清楚的知道,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并不是早教做的越早,辅导班参加的越多的孩子就一定越优秀。
而对名牌的向往和追求,也是通过名牌的标签,买一个集体意识的身份认同。
它们非常名贵,所以非常独特。如果每个人都买得起的话,就失去了它的心理价值,剩下来的就是它的物质价值,大概还不如你支付价钱的零头而已。
3、攀比心理是虚荣心带来的假需求
所以,攀比心理就是虚荣心,是“总是需要更多的贪婪小我”制造的假象,与个体的身份和真实的需求无关。
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中,埃克哈特·托儿告诉读者,通过需要更多的东西来获得认同,是个有瘾头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需要。
埃克哈特·托儿介绍说,“暴食症患者,饿的是他的心智而不是身体。这种饮食失调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只要他们能够不去认同心智,而是去跟身体有所联结,同时感受到身体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心智的假需求。”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否只有通过与“外物的联结”才能证明自己。
简单地说,要清楚的认识到,是不是只有我们拥有了什么,我们才是什么。还是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无关乎外界的评价和拥有的地位、权利和金钱。
4、我们是谁无关乎我们拥有了什么
我们是谁与我们拥有了什么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度。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突然“一无所有”之后(失去健康、亲人、财富、名誉、地位,或者在灾难来临和战争中同时失去了上述所有东西,这种状态也被称之为极限状态),原先他们感受到的痛苦和恐惧竟然全部消失,随之出现的是神圣的临在感,一种深沉的平静与安宁。
所以,“所谓的攀比无非是心智的幻相(假需求)而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然后才能获得内心真实的喜悦和自在。
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攀比心理?
首先我认为
1攀比心态只是表面的现象,别因此否定孩子的本质。
2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只是成年人能自己控制自己的一些贪念,孩子的攀比心理出现时,别否定孩子的本质,不要一棒子把孩子打成肉饼,让孩子一下子没了信心,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要夸大问题。
3.和孩子沟通一下,并不是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
4和孩子讲一下道理,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通过别人的绘本,跟孩子讲道理
5跟家长沟通:孩子的攀比通常和家长的爱慕虚荣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家长表现得非常爱慕虚荣,那么孩子也会很容易出现攀比的病态心理,家长如果心态很平和,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感染,所以,别经常和别人比较自己的孩子,拿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一般3岁左右,能辨认上下,里外,等空间知觉。他们观察事物比较零星,不会概括和联系。
小班幼儿的心理还是以直觉行动为主,想说什么,看到什么都会直接表达。
怎样克服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我们一般可以理解为负性的,脱离了个体实际现状的异常心理状态。攀比心理往往导致个体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有一些简单的建议如下:一、多数攀比心理源自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层面。当个体始终有一种优越感时,会衍生到各个方面,一旦发现自己未能满足这一心理需要,就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感。因此,重点在于调节自我认知。对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修正。二、很多攀比心理衍生的另一个隐蔽渠道恰恰是个体不自信的表现。类似于早期自卑经历使得个体产生了攀比心理。这里的心理作用机制有很多模式。例如,个体因为早期的负冲击,在潜意识中根植了对某些“内容”的缺陷。在后面的生活中,会刻意的关注这部分内容,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敏感。三、攀比心理中的个体往往浮表面,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关注别人的评价本身没有错,但我们更应该需要自我悦纳。人无完人,对于自己存在的很多缺陷,我们应该自我接受。同样,对自己持有的攀比心理也可以尝试接纳,攀比本身不可耻。只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四、叛逆源很关键。如果可以积极向上,则是起到正向作用。反之需要我们注意。姚明说过一句话:你年薪多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五、关注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受到了太多因素的限制,攀比显得没有意义。此时应该做的是专注当下,找出自己的有优势,发挥所长,完善自己。简单分享,欢迎关注@柠檬心理
自然会有答案。
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从众心理,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由于对很多商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从众行为,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会对消费者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某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鼓励人们“随大流”,而对与众不同的标新立异者持排斥态度。
而攀比心理,是指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
一般来说,只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高收入基层的消费方式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就具有示范作用,低收入阶层不可避免地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进行模仿,这种消费行为是不健康的。
攀比的人是什么心理?
喜欢攀比的人有正反两方面,
一方面因为他的虚荣,轻则羡慕重则嫉妒恨
但通过攀比也可能激发了他的进取心与学习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攀比也可以让自己更客观看待自己。不会陷入主观的自我迷恋。
如何评价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从众心理消费心理特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评价: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弊:不健康不合理地地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利:健康地合理地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地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求异心理特点:标新立异评价: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地出现攀比心理:夸耀性,盲目性评价:弊:不健康心理,对个人生活不利.态度:不健康地心理,不值得提倡.求实心理特点:符合实际讲究实惠评价:态度:理智地消费,值得提倡.利:理智地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利
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第一,家长树立好榜样。日常生活中不要要在孩子面前老说别人家孩子如何好。也不要在孩子在时向彼此抱怨某个朋友有豪车、自己买不起,某个同事化妆品多高级、自己却用不起等等。多用好的言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说可以赞扬自己出行骑自行车低碳环保等等。
第二,教会小朋友学会分享。人是社会动物,分享是社交行为,而且也可以带给自己快乐。日常让小朋友拿些小礼物分享给大家,让小孩发现通过分享,大家对自己更友好,而且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个过程不但能增强小朋友自信心,还让其发现并非要同别人一样有这有那,才能在群体中受欢迎。
第三,要给小孩建立规矩,拒绝其不合理要求。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经济情况及购物需求衡量小孩的要求是否过分。如若过分要拒绝、不能妥协。并和小孩讲明理由,比如说从物品的实用性、功能性、重复性等方面阐明不能买的理由。
第四,经常从小孩处理事情方面和品德方面来赞美他、表扬他,逐渐让他意识到内在的一些品质才是根本。这样更容易让小孩形成好的价值观,形成自我的良性判断,减少甚至消灭掉攀比心理。
不出现攀比心理对不对?
小朋友的彩绘本上,小熊因为是个爱攀比的孩子,别人小朋友穿什么它就要什么,别人家有什么玩具他也要…年终评比,小熊没有得到好孩子称号,攀比是不好的。我们都在教小孩不要攀比。那是因为,我们不能纵溺孩子,小孩在没有形成判断力的阶段,不能为所欲为造成浪费,同时也是加重家庭负担。
但是作为社会的成年人呢,我们需要攀比心理吗?不攀比是不是就是“无为”?
我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最有代表的“无为”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无欲无求,无所作为,随遇而安,其实认真解读,道家的“无为”是旨在强调不要违背打破自然规律,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
从古至今,所有能进步,能推动历史车轮滚动的痕迹,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理的作用。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你不想比身边的士兵优秀点,就没有将帅之才;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领地比其他国家更大,就没有统一全国;如果你不想比其他人更脱颖而出,就没有谋略的累积…如果所有人都对现状满意,止步不前,所有的诱惑都无动于衷,这个社会该会多可怕。任职不想提拔,艺术没有进展,医术没有突破…也没有冠军,领先,翘首之说了。
就像我们人体所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一样,它需要得并不多,但是没有是不行的,多了是有毒性的。
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
可以说,如今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攀比风气,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进行盲目的攀比。而孩子天天都在认识周围的世界,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上了学的孩子。今天那个同学用一个什么文具,明天他就一定也买一个;同学穿了一双什么品牌的鞋子,那他也就要爸爸妈妈赶快买给他;你家的车子是什么牌子,我家的车子是什么牌子;你的书包是多少钱的,我的书包是多少钱的等等,比如,品牌书包、高档文具用品、艺术书皮等,什么都比。一旦比不过,就会觉得很丢面子,会被同学们看不起。
可是,孩子们在无形的攀比中,却不知家长父母却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而且,孩子如果过于注重外在的、不切实际的和物质上的攀比,总有一天会产生畸形心理和浮夸不实的不良习惯,从而严重影响人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孩子们的攀比之风盛兴的背后真相,多半原因都是受到了成人社会的攀比之风的侵染,因此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一定要早些重视,尤其要从自身做起:
1.以身作则,俭省节约
想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平时爸爸要以身作则,俭省节约,不爱慕虚荣。如果自己经常有意或无意识地说,谁谁买了什么品牌的皮鞋,谁谁又买了一辆名车,谁谁的孩子花钱进了重点学校等等,耳濡目染,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形成攀比心理。所以,如果家长自己就存在盲目攀比的行为和心理,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不想让孩子沾染这种习气,自己平时就要严以律己。
2.早发现,早控制
很多孩子爱攀比,比文具、比衣服、比吃的、比用的等等。可是,一旦攀比过了头,只追求物质的东西,极有可能形成不良心理。所以,爸爸对孩子的攀比心理一定要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地将孩子攀比的萌芽消除。
3.不要随便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当孩子为了与人攀比而要求不太合理时,切不可答应或满足他,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少理睬。同时可以告诉孩子,世界上好东西多的是,不可能人人都拥有所有的东西。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想得到这些东西,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从而激发孩子的进取心。
4.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
爸爸应该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平时让孩子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要对自己的短处视而不见,教会他客观地认识自己。即使自己比他人优越也不能骄纵,自己不如他人也能自我排遣。如此,当孩子获得一种平衡的心理时,他就不会人云亦云,盲目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