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幼儿形成科学意识和习惯
科学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观念、科学行为习惯的基础,是促使幼儿在实践中形成良好逻辑思维能力、推理验证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身心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的认知有所不足。而现代社会本身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应当具备科学的观念与意识,同时掌握基础的科学方法,发展必要的科学素养,方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在幼儿园中创设科学区域,组织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正是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以及健康成长而服务。不过幼儿受限于思想认知、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往往缺乏良好的科学意识与习惯,需要教师在科学区域活动中进行正确引导。
(二)保障幼儿安全
科学区域活动需要用到大量材料,同时需要幼儿参与到各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中,可能出现各种安全问题的情况,影响幼儿身心安全。而教师对科学区域活动进行合理观察与有效指导,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与隐患,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幼儿以科学、正确而安全的方式参与活动,能够有效保障幼儿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三)帮助幼儿解决阻碍和难题
幼儿由于自身思想认知、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往往无法完全独立地完成科学区域活动。即便是幼儿们共同讨论、交流和探究,往往也会在科学区域活动中遇到不少的阻碍和难题。如果幼儿长时间无法解决阻碍和难题,那么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和信心,不愿意再主动参与到区域互动中来。教师需要在区域活动之前便需要对幼儿可能遭遇的阻碍与难题进行分析,并在区域活动中加强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幼儿在学习、玩耍、探索中遇到的难题,进而采取点拨、指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启发,帮助幼儿解决阻碍和难题。幼儿在克服一道道阻碍和困难后,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信心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与探索,进而保障科学区域活动的持续、良好开展。
科学目标有哪些内容幼儿园
1、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如:观察、种植、饲养、小实验等。
2、能关心和爱护常见的动物、植物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3、初步绘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积累粗浅的科学经验,并感受它们与自身生活的关系。
4、观察常见的个别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外部的明显特征,并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
5、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物品的特征及其用途,并感受它们与生活的直接关系。
6、初步了解自己的感官(眼、耳、鼻、口、手等)的功能。并会运用感官
感知周围事物的明显特征,又初步的感知能力。
7、步绘用各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发现,较大胆地与成人、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