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心怎么培养?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常言道“有自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有自信心一定会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认为自己能行。做人一定要有自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能行呢?
自信心要怎样培养?
首先,父母要肯定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你是最好的,最棒的,爸爸妈妈相信你,你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吧?对孩子要信任,相信TA,肯定TA。你的信任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
其次,对孩子要多鼓励,赞美和表扬。要培养孩子自信,就从孩子善长的事入手,孩子只要做得好,有进步,就第一时间给予表扬,充分赞美和鼓励。这么难的事情都做好了,孩子你真厉害!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一点一滴的成功中建立起来的。难的事情就分成小步做,每完成一小步就表扬一次,这样孩子的信心会越来越足,做事情不会畏手畏脚的。
最后,不要轻意否定孩子,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有不足时要委婉地表达,比如先肯定再转折,照顾孩子的小小心灵。认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再慢慢纠正。
总之,孩子有自信心很重要,要正面引导孩子。积极鼓励,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的自信心就像小小的火苗,只有不断加材添料才能燃烧起来。不能老给孩子“泼冷水”,这样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要让孩子有信心,再和孩子一起找方法,成功就在不远处。有信心的孩子才有动力。相信孩子,肯定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用好的成绩来回馈你的。
我是穆瓣草籽,教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教育问题,也可以下方留言点评。顺祝各位国庆假日快乐。
怎么培养孩子自信心和气质?
1、指出优点。不要忽略他的任何优点,哪怕是今天帮你拿了杯子,倒了水,也不要忘记可以在家中找一个醒目的地方,挂一块小黑板,记录下孩子的优点,所做的一些小事。
2、在其他人面前,特别是在众人面前,绝不带着埋怨的口气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就算有不好的地方也千万不要说出来,这会让孩子很没面子,甚至要赞扬孩子的一些小优点。
3、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理性冷静对待,虽然很难,不过还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跟孩子沟通为主。如果大人一直强迫她或者大吼大叫,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和你对着干。
4、不以奖励交换为条件,比如说承诺孩子表现好或者拿高分就给他买一些什么东西,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他要自己负责,这样做反而会起反作用,以为学习只是大人的一种交易。
5、让孩子做真实的自我,实事求是,比如见到长辈朋友孩子不愿意叫叔叔、阿姨的时候不要强迫。如果他看到了自己慢慢会学会,而不是必须要求他说一些违心的话。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第一、从小最好培养小孩有一技之长,这是小孩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不论是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即便小孩以后面临困难,也可能会通过自己一技之长提升的自信心而摆脱自卑、消沉,而且很可能从这方面走向成功。
第二、小孩在生活或者学习当中,使他经常能够感受到在进一步,无论是参加一次比赛获得奖励,家长给他一个赞许的目光,或者小孩自己亲自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书法、绘画方面每天都有点滴进步,这个非常重要。
第三、培养好的性格,任何事情不要斤斤计较,这个也是非常关键。
总的来说,小孩自信心的培养和锻炼,家长、社会方面好的教育非常重要。
怎样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胆量?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存在差异性的,那么性格它确实有很多这种先天的因素在里面,有的内向腼腆,有的外向调皮,不存在优劣之分,在培养孩子性格过程中,1、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2、让孩子慢慢适应;
3、不要强迫孩子;
4、配合好孩子;
5、多给孩子鼓励。要认识到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的来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孩子的胆识自然而然就会锻炼起来了。
孩子胆子小不自信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放平心态,和孩子平等沟通。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利于孩子的自信心增长。比如,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是直接回绝“我说不行就不行”,而是跟孩子解释原因,语气平和。
把孩子当朋友,当成需要尊重的个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才会看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父母过于强势,不给孩子解释,时间长了,孩子变得不敢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看父母脸色,慢慢没了主见,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加自卑。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胆量?
感谢邀请。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胆量?现在很多的孩子在社交场合缺乏自信和胆量,在学校里成为受人欺负的一个团体,那么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呢?这种孩子来自于家庭教育,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孩子家中必定有一个强势的父母,那么这个强势的父母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总是用强势来压孩子,那么用一些语言来否定孩子,指责孩子,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很少得到肯定,鼓励和尝试成功。家长既评价了孩子又否定自己认定的孩子,同时他又不去教会孩子做些事情,有的包办代替过多,那么既否定孩子又包办代替过多,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时机和获得自信的机会,自信来自于在生活中做、多做到、反复做到成为自信,而孩子很少有这样体验的机会,所以缺乏自信的孩子会越来越多,那么当孩子缺乏自信非常胆小的时候,家长该怎样做呢?
首先家长有放下自以为是,放下强势,放下权威,要和孩子平等相处;
第二,家长要多鼓励肯定孩子,利用肯定的艺术,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内在,真正的自己,获取内在的自信;
第三,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多做、多做到,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自信;
第四,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多让他见世面,参与人际交往,锻炼胆量,勇敢的面对外在的一切。
老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培养方法: 第一、教师首先要有自信。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有信心。只有教师信心十足,满怀希望地看待未来,才能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学生也才会深受感染。 第二、要多给学生一些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兴趣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三、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若是不分场合的乱批评只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因此教师要懂得尊重和信任学生。特别是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不能冷嘲热讽、迎头打击,而应当多安慰和鼓励他们。 第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帮助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闪光点成为小学生学习成长的推动力。 二、自信心的简单介绍: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 (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观后感怎么写?
如何培养孩子自信的品格观后感
一个孩子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最终过得快乐和幸福,最终不是取决于其是否毕业于清华北大,而是在于这个孩子是够拥有足够的自信、优良的品格和较高抗压力。家长总是会抱怨孩子做了错事,贬低孩子的智商低,指责孩子是个笨蛋,接着又会联想到孩子上一次犯的错误,翻起老账。把一个孤例刻意放大,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使孩子遭受无妄之灾。再配合“你就是个迟到大王!”“你就是丢三落四!”这样永久性的负面评价,就彻底关闭了孩子获取自信的渠道。。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通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建立孩子的自尊来实现;要培养孩子拥有良好性格,可以通过培养乐观主义,让孩子表现得更好、能应对困难来实现;要培养孩子的坚韧品质,可以通过建立健康心理和使用困难应对技巧来实现。总结一下我们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2.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3.不要嘲笑孩子
4.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5.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6.在家陈列孩子的作品
有安全感才有自信,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养育孩子时,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能够培养一个内在有安全感,外在勇于探索世界的孩子。而在养育的过程当中,却经常会碰到孩子各种踌躇不前、焦虑不安、拉着父母嘟囔着要陪伴的情况。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吗?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内在的“安全基地”,帮助孩子更自信的与他人和社会互动呢?
孩子真的缺乏安全感吗?警惕不同阶段的安全感误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人生的各种里程碑。随着孩子经历的生活体验越来越丰富,各种各样的“安全感困惑”扑面而来:
a.6-9个月,原来还好好的,现在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b.15-18个月,为什么孩子成了黏着爸爸妈妈的“狗皮膏药”?
d.2岁,孩子不去主动争取,做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陪?
e.3岁上幼儿园,孩子却一直撕心裂肺的哭喊着“我要回家”?
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吗?
孩子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苦恼与不安,这些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吗?看到别的孩子落落大方的与其他人社交,很多的父母不禁焦虑起来。
其实仔细琢磨琢磨,孩子的这些表现,并非完全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孩子正在经历认知和身心发展的阶段变化。
比如说,孩子的“陌生人焦虑”,是因为他的认知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孩子自我保护、辨别父母与陌生人的标志。这种焦虑在孩子1岁之后自然就消失了,并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而黏着父母,做什么事都要家长陪,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建立起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他把爸爸妈妈定义为“安全基地”,只要孩子看到家人在,他就感觉到安心,可以放心做事情。
亲密的依恋关系带给孩子安全感
心里被爱滋养的孩子,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反而会更加大胆的和社会互动了。在他的内心,已经建立起了一座强大的“安全堡垒“,支持他跨出自己步伐,更自信的与世界和他人交流互动。
什么是安全感?你家的孩子有安全感吗?
安全感看不见也摸不着,父母又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的缺乏安全感呢?
四种依恋关系,判断你家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说到安全感,我们必须溯源到孩子从小和父母生活中形成的依恋关系。依附理论的鼻祖,最早是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他提出:
孩子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以此来保护自己、生存下来。他会发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动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并学习用更有效的方式参与社会关系。
可以依赖父母是安全感的来源
关于鲍比的依附理论,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进行验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陌生人情景实验”了。
1.来自安斯沃斯“陌生人情景实验”的启示。
安斯沃斯将孩子和妈妈们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屋子里有许多的玩具。孩子和妈妈互动一段时间之后,妈妈离开,一位陌生人进来。实验者通过根据观察妈妈离开后又回来的情况,将孩子的不同反应分为了四种依恋类型。这个实验对现在我们判断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a.安全型依恋的宝宝,拥有安全感的内在基石。
在妈妈离开后,孩子会哭泣,但是和妈妈重聚后会很快的平静下来(安全基地回来了)。这类型的宝宝安全感最高,因为孩子和妈妈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有安全感的孩子和父母有良好的依恋关系
我观察到身边许多注重亲子关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很喜欢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并且对成人的照料也表现出信任。即使与家人分开,也可以自己独处一段时间,而不会感觉被抛弃,这就是内心安全感慢慢的表现。
b.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只有飘忽不定的安全感。
这类型的孩子在妈妈回来之后表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和妈妈亲热,另外一方面在妈妈拥抱的时候又会出现情绪上的抵抗,甚至有些小孩会打妈妈。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是这样的孩子,每次妈妈离开,回家后心里很高兴,同时对妈妈之前的离开又很生气。朋友总是说:这个孩子太难安抚了!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很难安抚
安全感飘忽不定的孩子,主要是因为父母照顾孩子的时候,做法经常前后不一致导致的。比如说照料人脾气阴晴不定,今天心情好,孩子做这件事是可以的;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又不允许孩子做。因此,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前后矛盾,因为他需要得到安全感的反复确认。
c.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是冷漠的自我保护者。
还有一些孩子,父母离开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焦虑的反应,好像有没有父母的陪伴都没有关系。父母回来了,也不会去抱妈妈,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玩玩具的世界。
有些父母觉得很轻松:“看,我家的孩子多么有安全感啊!我走了也不会哭闹,这太好了!”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是父母经常没有办法陪在孩子的身边,或者陪着的时候也总是不能够及时的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只能用盾牌把自己保护起来
相信“哭的时候坚持不抱”的养育方式,最容易让孩子变成冷漠的自我保护者。孩子每次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他不得不自己处理的情绪,于是用一个厚厚的盾牌,把自己包裹起来、保护起来。
因此当父母离开回来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度也很低。
d.紊乱型依恋的孩子,生活中只剩下了恐惧。
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遭受到暴力的对待,比如虐待、打骂、冷暴力等,就很容易出行为的紊乱。他们的行为不可预期,甚至在父母身边的行为总是疯狂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他们的父母是不安全的,粗暴的对待会带来孩子的恐惧。
2.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是看父母离开之后孩子哭不哭,而是你回来后孩子的反应。
我们可以从父母离开后孩子的反应,概判断孩子是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以及分析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有了线,风筝才能在天空飞翔
安全感是孩子内心的一条看不见的线,就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有这一条线牵在手里,就可以安心的自由飞翔。如果风筝失去了线,孩子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征
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会哭的娃有奶吃”的孩子。意思就是说孩子会拥有依靠重要的人际关系获取慰藉的能力。在他遇上困难的时候,会愿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比如说,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可以通过发出咯咯的笑声,吸引父母和他们互动;一个3岁的孩子,遇上打雷的天气,会扑向妈妈的怀里寻求安慰.....这些都是孩子运用社会能力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港湾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能了解自己,明白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比如说孩子会清晰的认知到:“电源开关很危险,会触电,我不能玩。”他们知道自己做事情的边界,如何让自己保持安全。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对世界拥有一种掌控感。如果他们可以被满足自由爬行运动,在7个月的时候他们就会努力爬一爬、够一够去取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一个3岁的孩子会知道面对父母和外公外婆说不同的话语,来达到“吃糖”的目的。(不鼓励)他们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并且拥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些对世界的掌控感,会成就他们的安全感。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信满满的人。
为什么安全感对孩子如此重要?
安全感是比物质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
没有一个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会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童年时父母稳定的健康的爱,是比物质上的喂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
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它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 3 岁前。
孩子除了吃饱穿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及时的回应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搭一把手、在孩子能自己做的时候合理的退出,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你会发现他们会更加勇敢的向世界探索,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且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而不是自怨自艾。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只有身心和心理共同被满足滋养,孩子成长的步子才会迈的更加坚定有力。
安全感让孩子感觉“我可以做到”,帮助他更好的走向独立
曾经我看过一部记录片,描述一只浣熊妈妈在离开家庭外出寻找食物时,为了降低小浣熊宝宝的分离焦虑而采取的方法。
浣熊妈妈留给浣熊宝宝掌心的爱
浣熊妈妈会先舔一舔小浣熊的手,并且将舔过的手摩挲自己的脸颊,好让浣熊宝宝仔细闻闻妈妈的味道。小浣熊因为有了妈妈的气味相伴在旁,就会感觉到安心、不再害怕,可以放松的呆在自己的小窝里等待妈妈觅食回来了。
这个熟悉的味道,就是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有了这股内在力量,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还会将这种力量转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里去。
比如说,当孩子去上幼儿园,心里有安全感的孩子,虽然分开的时候撕心裂肺,但是放学时看到爸爸妈妈,总会露出大大的笑容;他也会逐渐明白,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是爱永远在手心里。
安全感帮助孩子有勇气面对新生活
这种爱可以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自己倒水喝、自己上厕所、自己照顾自己。
只要孩子的心中盈满了爱,他就有勇气走向更独立的人生。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拥有自信的心态和独立丰盈的人生
孩子6岁前的安全感,奠定了未来的人格根基。而因为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各有不同,父母和孩子互动以及培养安全感的方式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0~6个月,对孩子最深层的爱是及时回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
婴儿最初的人生阶段,其发展任务是解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就是在铸造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坚固城堡。在生命的最早期,孩子的一眸一笑,都值得我们及时的做出回应。很多老一辈,总是担心“孩子一哭就抱,怕不是要把孩子给惯坏了!”事实上,如果没有区分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这样一刀切的说法是对孩子的伤害,也不利于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培养。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再多的爱都不会把孩子惯坏。因为他正是通过我们给予他的回应,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比如说,如果我们给孩子换纸尿裤,觉得味道比较难闻,脸上的表情是恶心的、厌恶的,那么他们就认为自己做了糟糕的事,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
而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耐心的话语、温柔的动作和眼神帮助孩子换上干净的纸尿裤,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可以被接纳的。
这种被接纳的感觉让他相信自己可以信赖他人,信赖这个世界。孩子的第一层安全感,就在这种温柔的、及时的回应当中建立起来了。
6~10个月,积极的双向交流培养良好的安全感和亲子关系
双向的交流,意味着你来我往,而不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比如说:
a.一个球,从孩子的手中滚过来,我们抓住了球,说:“呀!宝宝把球滚过来了!”(描述孩子的动作)。
b.我们再把球滚回给孩子,观察孩子的反应,随时调整我们的互动和语言。(在互动中积极调整)
这样a+b的互动模式,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双向交流”。
和孩子进行双向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交流当中,有语言、有动作、有眼神的交流、有难度适中的互动,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就会自自然然的建立起来,孩子的安全感也同样也会被建立起来。
从6个月开始,孩子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动作里程碑,学习爬行、独坐、站立、学步。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鼓励父母在家庭里开展“地板时间”与孩子一起互动。
6个月~2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开展不同的“地板时间”,水到渠成地建立安全感
“地板时间”这个互动方式,最早是由美国的斯坦利格林斯潘提出来的。所谓的“地板时间”就是我们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想法,加上我们的引导,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和相处。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安全感的获得是自自然然、水到渠成的。
1.地板时间帮助创造平等和谐、具有安全感的互动氛围。
在地板时间里,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与孩子在地面上“平起平坐”。同时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顺应他的引导。一个球,滚的太远,低龄的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难以够到,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不去行动。
每个家长会在不断的互动当中,找到最平衡和谐的点。在这个互动的过程,我们就是教孩子,我们是可以信赖的人,安全感自然自然就会产生。
2.把主导权给孩子,让他自主选择游戏。
在地板时间里,玩什么是由孩子来主导的,而非成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创设一个相对完善的环境。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动区
比如说一个软硬度适中的地垫子、一个敞开的两层柜放上若干开放性的玩具(家庭中的电视柜也可以代替两层柜)
如果我们多一点观察、少一点干预,你会发现孩子是天生的大玩家。他会引导我们和他玩什么、怎么玩。
3.根据孩子的发展调整地板时间,为安全感的建构添砖加瓦。
孩子的发展不是停留的,而是不断的向前在走。因此环境以及我们的互动方式也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变化,辅助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孩子开始拉起物品站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固的把手扶杆,鼓励孩子运用自己力量抓起站立。一把重的、稳固的实木椅子(孩子推不动的)、沙发的边缘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动区
而在孩子会迈出几步了,我们还可以提供可以推动的物品,让孩子推着走。
在不断的体能发展中,他会感觉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比如,他可以自由的移动,可以通过声音、动作让父母帮助自己达到目的,“我是一个多么有能力的人!“这种掌控身体的感觉,也会让他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2岁~6岁,增强安全感的五个原则
在大概2岁之后,孩子的心智模式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探索世界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在自由探索世界的同时,许多时候他们还不能判断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因此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孩子需要具备一种能让自己感到安心的能力。
1.设定行为界限,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孩子的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没有边际的那不是自由,是放纵。如果孩子的生活当中,可以不受约束的做任何事,这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给孩子设置合理的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设置一定的行为界限,界限会让孩子保持安全的身理和心理状态。比如说,我们会规定孩子不可以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以及破坏环境的事情。
如此,孩子在做事情、与他人互动的时候就会有行为边界,这种行为边界相当于孩子安全感的“心里容器”。他会明白:
a.不要去触碰电源,因为这样会触电。(不伤害自己)
b.不要一上来就去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因为这样别人可能会攻击你、排挤你。(不伤害他人)
c.水彩笔要画在纸上,而不是涂在墙上,否则下次就没有水彩笔可以用了。(不破坏生活的环境)
d.人多的时候,不要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要跟紧妈妈,不然可能会走丢。(意识到环境对自我的影响)
这些看似是对孩子的束缚,但是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对孩子安全探索的保障。正是有了这些行为的约束,孩子才会知道自己如何做,可以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
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这个状态就像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心理容器”,它帮助孩子感觉到什么样的行为是舒适合理的,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范围里可以自由的探索、愉快的玩耍。
2.创建一致的作息习惯,外在的稳定秩序会带给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要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国家,陌生的人、陌生的国度、不同的时差都会让我们有一些不安定的感觉。稳定、熟悉的环境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对孩子来说这显得格外重要。
孩子们其实非常喜欢秩序,这种秩序体现在规律稳定的一日作息、不会经常有大变动的生活环境、固定的照料人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内在的安定感。
3.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
当孩子因为打雷,吓得哇哇大哭扑向我们。我们拥抱着孩子,当孩子情绪逐渐稳定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说:“刚才的雷声特别响,你感觉到特别害怕,是吗?”如此,孩子就会理解到自己的情绪,并且逐渐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情绪和感受。
害怕打雷的孩子,应该被鼓励说出感受
安全感并不是把感受憋在心里,而是明白可以表达出来,并且永远会有那么一个人,懂我,爱我。在儿童时期,这个人更多的是妈妈,而在成年后,这个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伴侣。
4.运用逻辑思维,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因为面对困难,他们不至于感到害怕、惶恐,而是愿意积极尝试、努力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解决。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承担适当的自然后果,避免过度的保护。这会很好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因必有果。做了一件事,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一个自然的、有逻辑的反应。
让孩子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有逻辑的经验,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解决问题中,这也会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拥有掌控力和成就感。
独立体现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孩子爬行、学步、奔跑、自己穿衣、吃饭、上幼儿园...这些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的里程碑,标志着他们离开我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每一个里程碑里,都能给予一定的辅助,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们会发展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去面对人生各个不同的挑战。
等宝宝大了教他学习时,推荐你使用游戏+教学这样的方法。比如陪着宝宝做游戏互动,在生活的过程中教学,还有阅读绘图,不过这东西宝宝容易拿来吃。
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很多宝妈都遇到了是否该让宝宝识字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我觉得应该尊重宝宝的意愿,不能强迫他识字。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和故事来接触文字,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同时与宝宝多互动,呵护孩子的兴趣,让他真正喜欢上识字。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儿的一些经验心得,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后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要么是到后期课程需要交费,要么就是说是免费,但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 ,【猫小帅识字】应用。让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触汉字,感受汉字,感受汉字阅读带来的乐趣,可培养孩子的初步语感,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兴趣。后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课程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可以让孩子持续学下去,并且每一个关卡还都有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巩固先前所学内容。我们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孩子的用眼习惯。
如何培养14岁孩子的自信心和胆量?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放开手脚大胆来。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缺少自信心和胆量。
让孩子放飞自我,他才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