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岁孩子教育方法?
8~12岁,是成长的黄金期,是孩子身心和思维智力发展的好时段,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否成功、幸福,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巨大。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即将迈入中学,处于进入青春期之前的一个重要时期,父母可以从如下4个方面来培养孩子: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培养专注力、自控能力,教会孩子珍惜时间,鼓励孩子多动脑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会掌握重点和难点,保证学习效率。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指出:“不阅读的孩子,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差生’的潜质。”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学校的教材进行有力补充。尤其是科普、历史、热点时政类的杂志书籍,在孩子的阅读书目中是必不可少的。
有调查结果显示:8~12岁学生近视率增速最快。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坐姿,注意保护视力。
2、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
李玫瑾教授说过:条条大路通罗马,家长别给孩子设置绝路。
有的孩子可能确实不是读书的料,李教授的女儿成绩也不出众,尤其是数学,满分150分,曾考过15分。
李教授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她认为心理阳光比智力更加重要,她说:“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她快快乐乐的。”
不过李教授的女儿一直对音乐很感兴趣,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虽然平庸,但却过得很幸福。
建议父母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多给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3、让孩子去运动
运动好处多,可以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促进消化、增强食欲、改善睡眠、减压、改善大脑。
户外运动可以更多地接触阳光,形成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多项研究证明: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能有效预防近视。
运动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建议以户外运动为主,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4、帮助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剧烈,敏感、容易冲动,对老师和父母的管教又会觉得不舒服,容易叛逆,挑战老师和父母的权威,开始变得不听话,甚至发生霸凌、酗酒、吸烟、吸毒、性行为等。
而孩子在8~12岁期间,青春期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他们仍然依恋自己的父母,能够接受父母的引导,并渴望得到父母的帮助。
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快速发展,幸运的是,这段时间足够长,而且形成的性格很可能会成为以后的性格特点。
这就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果孩子能在这个阶段学会与人相处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并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以后遇到青春期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如果孩子不擅长与人相处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容易造成亲子关系恶劣,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担心孩子的社交问题,担心孩子在学校交不到好朋友、被排挤、被霸凌,甚至因此自杀;担心孩子和坏孩子玩在一起,被带坏,荒废学业,成为社会败类。
8-12岁叛逆期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1、不过分限制,多接纳引导。孩子逆反时,可以提供两个选择。比如,与其命令孩子“马上睡觉”,不如换成可供孩子选择的问句:“咱们是现在上床,还是5分钟后上床?”
2、放弃“专制”,多些商量。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引导其朝正确方向前进。比如对于培养兴趣,孩子不喜欢弹钢琴,父母可以商量,看有没有别的爱好。
3、改变互动模式,化解对峙。孩子出现问题,更多是习惯不好所致。比如该做的作业不做,看书时惦记着玩。父母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可以一起制定生活起居、娱乐等时间计划。
4、给予信任,平等对待。家长要做孩子的坚实后盾,保持亲密而“有间”的关系;平等对待,支持孩子独立尝试,在其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
扩展资料:
3个叛逆期:
1、第一叛逆期:2~3岁,自我意识萌芽。此时,孩子越来越喜欢说“不”,可能会用攻击举动表达反对意见。这是孩子从意识上开始与父母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如今,第一叛逆期有提前趋势,有些孩子1岁左右就出现逆反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是父母育儿越来越谨小慎微,容易“惯”孩子。
2、第二叛逆期:7~9岁,小大人期。这时,孩子不愿意拉着妈妈的手,不喜欢被叫“宝贝”或小名了。男孩表现尤为明显,脾气秉性突然转变,凡事都要跟家长对着干。女孩则常常过于依赖父母,爱哭闹,比较娇气。此时,孩子一方面身心开始成熟,加上在学校学了不少东西,急于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掌控。
3、第三叛逆期:12岁以后,青春期。此时,孩子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特别是女孩发育比男孩快,但常遭遇各种挫折。比如,乳房发育过早的女孩可能受到同龄人嘲笑、排挤,加剧不良情绪体验。男孩更多地体现为暴躁、愤怒、好面子、自尊心强、易受同伴影响。
1岁的孩子如何教育?
一岁多的孩子还太小,要侧重语言和情感、音乐方面的,启蒙音乐,韵律儿歌,还有一些英语简单的儿歌,都需要不间断的放给宝宝听。平时要多跟宝宝说话,去交流,就像跟一个正常的孩子讲话一样,不要觉得太小,不用跟他讲。那个时候带着宝宝去到不同的地方,我就跟他讲述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样子,云是什么样子?风声是什么样子?楼是什么样子?有的时候,你感觉,宝宝好像听不懂,其实他是听懂的。我记得我宝宝一岁的时候,我抱着他在我们夫妻的婚纱照面前说,这是爸爸妈妈在游艇上,当时还没有你。一岁8个月左右,有一天,爸爸带着他在婚纱照前转,结果宝宝对爸爸说出了当初我教他的那句话,原句复述。我当时真的很吃惊。
要平时多跟宝宝进行一些互动你让他真正的能感觉到爸爸妈妈和身边的人都是爱他的,任何事情他做的小动作呀,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同时也要观察他的一些微表情小动作,因为这个时候宝宝的情感已经有了,他能表现出一些很明显的情绪了,我们当大人的要给予及时的回应。
同时我也有个建议,就是太小的孩子不要经常带去商场,也不要因为他一哭一闹就不断的转换玩具给他!不去商场的主要原因是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太多了,容易分散小孩子的注意力,从小如果造成他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盯着那,那么长大,他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而不要频繁的转换他的玩具来哄他,不能因为他发脾气,大家就完全迁就他,无条件的迁就他。同时,同样一个玩具玩的时间久一些,对他的关注力也有帮助。可以带孩子去旅游区,可以带孩子去感受一下,过节的场景,比如说中秋节呀,圣诞节啊,春节呀,现在到了过年过节,很多主题的景点或者是商场都会做一些主题的背景布置,让小孩子多看,像不同的季节也要带孩子到外面,比如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牡丹,到了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但凡能看到的明显不同的,都要让他去观察一下。
不是什么专业的教育家,作为一个很认真带娃的宝妈。个人认为在很小的时候,越多的信息扎在他头脑里记忆,你灌输的东西越多,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发现对他越有帮助。说不出来具体会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但我们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他的人生就会越不同。
如何教育3岁的孩子?
三岁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他的目标性,是条件反射的训练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的建立起其在开启教育,宝妈宝爸们应该先了解0~3岁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
爸爸妈妈要把孩子带到身边,不要把他推给老人,多陪伴,多爱护。
五岁孩子如何教育?
五岁孩子要如何教育:
一、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是树立孩子自信心,鼓励孩子成功的前提。我家一贯采取赏识、鼓励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让她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树立自信,战胜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在我们家中专门为孩子设立了“成功箱”,记录孩子成功的事例,珍藏孩子的奖牌、奖状,以此来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敢于走向成功。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长期从事某种活动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和倾向。这种行为和倾向一旦形成,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否则就会感到不适。因此,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首先抓学习态度作风,经常检查孩子是否专心读书,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是否工整,对学习能否知难而上,持之以恒;
三、与老师搞好配合。
我感到世界上再没有比老师更无私了!他们总是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从来不考虑索取回报。有时,学生上课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等,作为老师,从对学生负责的前提出发,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此时,家长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应抓住时机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沟通,弄清事实。
如何教育10岁孩子?
作为家长,你一定要知道,孩子具有很多个别性,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适应学校的学习,学校学习是通约、齐头并进的方式来传输知识,但很多孩子的智力具有他的特点,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孩子做的很好,就是学习不好,没关系,人的知识结构成长从学习里得到的连1/10都不到,大量的成长是在学校外面进行的,所以很多孩子非常的聪明,但在学校不行,是因为他的智力不适应这种刻板化的灌输方式,他可能喜欢一种自我思考的方式。
1、让孩子喜欢学习
在整个小学和中学这一段,小学就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时候,不是光看分数,孩子并不是小学优秀才优秀,到30-40岁优秀的人才是真的优秀,小学优秀有什么用,为什么因为小学的学习把孩子打压的非常厉害。很多孩子智力水平发展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曾经在师大的老师交谈,小学老师一定是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小时候喜不喜欢学习和学习的环境显著性相关,因为孩子喜不喜欢这个学校取决于这个学校的环境,喜不喜欢老师取决于老师的人格和心理学水平,老师没有魅力,老是凶巴巴的,孩子辛辛苦苦在家里建立的对学习的好感都会被老师破坏掉。我曾经在北京发表一个言论,老师要选美、要好看,尤其是四年级以前的老师不能是长相有麻烦的人,因为老师是学校的象征,学习的象征。我们从东方和西方来调查,7-9岁的人评价一个人就是“好看”,什么叫“好看”?
就是温和、微笑,假设一个老师凶巴巴的,一会儿让孩子跪着,一会儿让孩子站着,孩子能喜欢吗,他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学习。在中学有一个特征,如果老师不喜欢他,他的这门课题就要会差,为什么?
我们要回到孩子的思想水平上想,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给身上,孩子不懂这个老师是好的,老师教课很好,但是他就是很凶,他不去理解孩子,结果孩子学习就不好。温和的老师是永远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拥有母性的老师在小学非常重要,因为妈妈上班了,孩子还很依恋妈妈,结果老师比妈妈还好,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舒服,他不会遭到阻隔,他不会遭受心理方面的痛苦,他就在学校和老师套近乎。如果老师懂一些心理学,待学生就像妈妈一样,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温和、好看,至少整理得比较舒服,让孩子有一个好感觉,让所有的好感都集中在学习上,他不去学习是不可能的。》》宝宝越大越“叛”逆,是真的吗
2、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果你在孩子10岁期间,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孩子是不可能不学习,因为人总是去做快乐的事,不去做痛苦的事,如果学习成了他最痛苦的事,就算打死他,他也不学,他觉得你打我现在是短痛,以后是长痛,你打吧,我熬过去你就不管我学习了。这就是人性,我们必须用一个更安全的方式去思考儿童发展,儿童不是哲学家,他不知道什么不好,他的智慧体现到当下,他学习妈妈会很生气,他不学习妈妈会高兴。
像低年级的儿童,学校要成为孩子喜欢去的地方,当然,我们现在没法改变中国深厚教育思想的现实,不过我们的教育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时候我们考虑到特性儿童,有的孩子不能适应模式化的学习,但他却是一个重要的人,中国有一个话说“贵人语迟”,聪明的孩子说话慢,为什么他说话慢?
因为当他说话慢时,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智力主要是右脑,知识结构是左脑,理解知识结果并运用它是右脑的功能,过去我们错误理解以为右脑不重要,其实右脑很重要,右脑比左脑要“年老”,更有经验。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对言语刺激是可以,但是拼命的刺激就不好了,自然生成的言语就很好,但如果你要逼着他认字,像幼儿园老师,孩子学会一个字家长多教50块,老师就来劲了,他天天带着孩子认字,这多可怕。
所以我看了这个消息全身发冷汗,真要这样干孩子就更惨了,这样子孩子(智力水平方面)不可能成为一个很有深度的人。我们也看到,很多左脑发达的人生活很差,他只知道线性的事件,真实事件对他不重要,抽象的以线性模型为结构的事件他觉得很舒服,但他走路会碰到电线杆,遇到沟会掉进去,为什么?因为他右脑没有了,右脑是空的,他就不是正常的人。从心理学判断大部分有情绪障碍,这里包括一些伟大的人,但有一些人的右脑已经废弃了,有的连太太都娶不着,科学是让人脱离一个存在的真实,因为它是抽象的。
3、建立规则
建立规则很有意思,我们今天着重谈10岁,10岁是儿童建立规则的重要时期,5岁前不准他做这做那有些残酷,只要不是太大问题的事情就让他做,5岁开始我们要建立规则,5岁的时候他生气妈妈会说你生气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撕爸爸的书,那些书是爸爸的宝贝,你撕了爸爸会生气的,会打你。那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一个前提是,我们比较关心孩子,我们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安全规则,我们努力让10岁的孩子学习到成人的意识,什么是不能做的,给他规定很多规矩,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反正爸爸妈妈就这样教育他。在现代知识里面认为,在10岁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决策和承担行为责任的机会,怎么来达成这些的目的?
我们只给孩子制订一个规则,在家庭里面只定一个规则,在社会里面也只定一个规则,孩子就有很多的能力和力量来形成他的内部规则,这就是属于孩子自身的规则。比如说,这个孩子在家庭里面只有一件事情是尊重爸爸妈妈,只要求他这一点,他可以干任何事。比如说,他去摸电,妈妈会说,这会让妈妈担心,而且会打到你。这并不是指使他去做,而是说这件事情妨碍了谁,孩子有一条规则是要爱爸爸妈妈,他就不去做,他也知道做了会很危险,对爸爸妈妈不好,他不去做并不是爸爸妈妈的强行规定,而是他自己生成的很多规则,包括吃饭等,因为他要尊重爸爸妈妈,尊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儿童理解尊重。
社会只有一条规则是你的行为要不影响他人为前提,人类社会非常简单是因为只有一条规则人人记住,如果规则太多人都记不住,我们在中学调查,发现中学有200多条校规,师大只有8条校规,你明显感觉到两个学校的秩序是不同的。师大只有八条校规,还不算前面的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内容,它很好记,就是这几条孩子就记住了,他们见到老师会行礼,他们会形成自己的规则,因为他很清晰。
中学是很混乱的,因为太多了记不住,200多条校规老师都记不住,就像以前是皇帝对一些规则也记不住,会找一个太监来翻书找出来才会理解。规则到了那么复杂的地步哪个孩子记得住,社会规则如果过多就无法形成内部规则。
孩子形成规则是在10岁,一个孩子模仿社会的规则形成的内部规则会终身的约束他,如果小时候定了大量的规则,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形成自我的规则,就一切都是服从,在东方确存在着教育是需要某种服从的隐藏语言。内部不能形成规则的孩子只能够依赖外部规则,他到任何地方对规则敏感,他渴望规则,但是有一点,当没有规则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他没有内部约束,他是从小被外部约束着,当外部的约束不对他的控制的时候,他就变得没规则了。像很多大学生,很多孩子在家里面被很多规则控制住,学习很好,但是一到大学、爸爸妈妈不在了,爸爸妈妈代表了规则,规则丧失了,他内部没有形成掌控的规则,他突然不学习的,他不知道干什么,因为过去学习了是妈妈让他学习,但是没有提醒他他就不知道自己,所以在10岁时期,爸爸妈妈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有自由度的形成内在规则,首先爸爸妈妈要做好,儿童的内在规则是通过模仿的,是通过学习的,不是强制的,是他自然的需要,并不是谁让他怎样做的,过度的外部规则他就会服从规则,会失去自己的能力。
在建立规则方面有很多技术,在建立规则时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孩子不爱干净,千万不要提醒他是不爱干净的人,妈妈会“好心帮倒忙”,妈妈喜欢孩子爱干净,不要老是提他不干净的地方。
10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提,那个时候他理解你,10岁以前就不行,为什么?10岁时是建立关系,你需要他爱干净,你总提醒他干净的部分,不要提醒他不干净的部分。比如今天我们说,宝贝今天你的脸怎么那么脏啊?孩子可能想,妈妈生气了,赶快把脸给洗干净了。第二天妈妈又说,你脖子好脏,脸干净了不行,脖子还是脏的。第二天回家一看,孩子又把脖子弄得干干净净。你看到又会说,你看你的小手黑的,这时孩子还是以为自己是脏的,他又赶快把小手弄干净,结果妈妈又发现他膝盖上是脏的,反正妈妈老是看到他不干净的地方,结果当他到8-9岁时就会放弃,孩子不停的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脏孩子,可妈妈看到他什么地方都是脏的,孩子所有的努力告于失败,最后这个孩子就不做了。
5岁的孩子会说今天这里干净了,他做了所有的努力,但是妈妈就认为小孩子是脏的,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告以失败,结果他就认同了,他就不管了,他最终成为邋遢的孩子。这是妈妈建立的相反结果,就是搞错了,如果孩子的脸是脏的,你可以说,哇你的小鼻子好白的,我要亲一下,我儿子的鼻子像“白雪公主”一样白,这样子他明天会把脸洗干净让你亲了。
这只是针对10岁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你这样他就愤怒了,5岁的孩子如果你亲他的鼻子,他会把脸洗白了让妈妈亲脸,结果他全部都干净了,为什么?他太高兴了,他妈妈很高兴,妈妈没有说他脏,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干净的孩子,到了8-9岁时孩子会自我认同,我是一个爱干净的孩子。如果孩子是小气的,你就要找机会夸他是大方的,只要他把一个东西送给别人,哪怕是他不要的,你就夸奖他,我的儿子好棒,那么大方,妈妈小时候都做不到。那他下次就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因为他太喜欢妈妈高兴了。
1岁孩子如何教育?
一般宝宝在一周左右将学会开口说话,语言能力突飞猛进,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和宝宝尽情玩耍,通过各式各样的玩具,让宝宝认识更多的事物,扩展视野。
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助于宝宝的情感培养。也可以让宝宝多看各种颜色的图画,玩具及物品,使他对颜色的认知发展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宝宝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在这儿要提醒爸妈们,用爱心对宝宝进行早期训练,不要带有情绪化的教育宝宝。
2岁孩子如何教育?
2岁孩子的教育,首先要保证他的安全感,科学研究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学习,学习效果更好。
要获得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夫妻不吵架不冷战。
另外2岁孩子正是喜欢探索的阶段,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支持他探索学习,获得体验才能成长
3岁孩子如何教育?
三岁孩子叛逆期大多数需要通过行为认知和正确引导的方法来教育。
三岁孩子的叛逆期与青春期的叛逆期不同,它的时间较短且比较容易受大人引导。三岁孩子刚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喜欢跟大人对着干或者是发脾气。建议家长适宜表达出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态度,让孩子感到受重视,在良好的沟通中,可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建立规则意识。强调正面鼓励,对于发脾气这样的行为不理睬,冷处理。
家长比较糟糕的做法是直接对孩子下命令或是指责、体罚,这样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在孩子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咨询儿童心理医生。
8-12岁孩子故事名称?
1、《丁丁历险记全集》,经典中的经典,觉得这套书,不用过多介绍。建议买大开本的22本一套的,小孩子非常喜欢读,虽然看起来是漫画,这套漫画里面有8000多个字,对于孩子的认知很有帮助,而且能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很多新的字。
2、《哈里波特全集》,当孩子读完这套书,基本就能养成阅读习惯。第6、7本最好等孩子超过10岁之后再读,有些情节孩子可能不一定能理解。
3、《自然的魔法》,所有的儿童科普书籍只推荐一本书,那就是这本,在国外获奖无数,让儿童看完本书之后,能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4、《老鼠记者》,意大利作家杰罗尼摩·斯蒂顿的著作,老少咸宜,为孩子和父母提供两代沟通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