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写好作文》计划
一、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解畏难情绪,放下思想包袱。
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作文的了解,往往以为写作文是多么神秘,多么高深莫测的事情,并由此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背上思想的包袱。为此教师在给学生上的第一堂作文课上,就应该告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说话,是用笔说话,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从而使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勇敢地,昂首挺胸地,大踏步地走进写作的大门,一平常的心态面对写作,以朴素、简单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开始写作,记录下自己生命的精彩时刻。
二、模仿起步
我们会做的许多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迈出的第一步路,无一不是在模仿中慢慢学会的,写作文也可以从模仿开始,而且这也是一条迅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在学生写作之前可以多读一些例文,在阅读中使他们渐渐明白什么是作文,如何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用完整的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开头结尾。这些东西不能靠老师抽象的讲解,而要通过多读习作去形象的感知。如此在写作中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注意,我主张的是模仿起步,当你通过模仿对写作有了初步的感知、体悟之后,就要忘记你读过的所有的习作,而进行自己的创作了。就仿佛《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不是看你记住了多少,而忘记了才是真正的学会。我想写作也是这样,读不是让你一字不差的记住,而是提升你的境界。真正当你拿起笔来开始写时,你记下的一定要是你自己独有的人生、独有的见解和思想,即使他们是那样的乏味、平淡、肤浅,但他们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你人生和写作的价值所在。记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从模仿开始,但为的是最终的超越。
三、热爱生活,丰富人生经历。
比如让你去写猫,如果你平时对它没有兴趣,甚至讨厌它,一见就打跑它,那你的头脑中就不会有关于他的生活积累,当你拿起笔时自然也就不会有的可写。其实如果你换种心态去走近猫时,你也许会发现这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
所以我主张应对更多的我们所能接触的事物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对他们感兴趣,走近他们,研究他们,这样你的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富起来。那时你不但会写出好的文章,更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四、多读多写
这里的多读不再是指那些花样百出的作文选中的作文,而是一些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小说,还有顾城、舒婷的诗歌,甚至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字经》、《论语》,这些都可以读。哪怕一开始读不懂,没关系,好书是可以慢慢浸染的,从你的皮肤到你的心灵!相信这样的阅读会让你的文笔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五、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批改他们的作文。
最后我觉得要向老师们说几句话。对于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我们不能要求太高,毕竟他们才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文,必须返老还童去理解他们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那时你也许就不会再认为他们的描写那么浅薄无知,而会意外的发现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正是我们鼓励、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老师们能以作文为契机,引导孩子们打开人生的幸福之门。
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一件事的作文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要学会倾听。
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有礼貌的人真地听清楚、听明白说话的内容。还要会边听边理解其中的大概内容,大概意思。
二、要引导学生充分的读课文。
正确流利,绘声绘色。课堂四十分钟内老师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读到。只能找几位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在读中指导学生正确发音,体会情感,读出语气。所以家长每天要检查孩子读书情况,要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三、要在读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比如《陶罐和铁罐》“奚落、谦虚、傲慢、恼怒、懦弱、”等词语的理解。可以询问孩子的掌握情况,不会,要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
也可口头指导学生造句。
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
还要给学生听写,要求掌握的词语必须要听写,达到准确无误。目前写字是每一个学生学生面临最大困难,每次测验写字的丢分率都极高,特别是学困生,比如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下的同学,一定要加强听写。为今后的运用上做好词语上的储备。
让孩子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本子,可以进行精心新设计,作为“美语佳句智囊库”或自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鼓励指导孩子多积累:成语、四字词语、AABB、ABB、ABAB……词语
三、关于句子的训练:
1、词语连起来成为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训练显得尤为只能重要。
句子训练首先要帮助学生说完整句子。
好多学生这方面显得欠缺,导致表述不明白,考试的时候造成无谓的丢分。比如:问题是“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菊花的?”有同学就回答:“种类、颜色、香味。”正确的回答是:“这段话是从种类、颜色、香味三方面描写菊花的。”
在生活中表述不明白也会闹笑话。比如由同学上课要小便,就说“老师大便。”我就逗她说“老师不大便。”“老师憋不住了。”我就说:“老师能憋得住,谁憋不住?”她说“我憋不住了。”“你这样说,这样我才能听明白。你去吧。”
这个小笑话目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