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如何进行小说教学?

频率都很高,但是纵眼观之,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一词组的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里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特征:第一,权威性。经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认的好的文学作品。第二,时代性。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笔者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被一定时代、一定阶段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 “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在教师口语还是学术专著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是纵眼观之,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一词组的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里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特征:第一,权威性。经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认的好的文学作品。第二,时代性。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笔者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被一定时代、一定阶段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 (1)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语言障碍应当是最为突出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阅读中的难题,如上网查阅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资料,通过语义分析法理解成语等等。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事或人,获得情感体验。首先,课堂上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根据要求,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法,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课堂朗读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础,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朗读,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是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进行游玩的,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就应带有轻松、欢快的味道,从而对金华双龙洞产生好奇、联想等更进一步的感受。 (3)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能够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师生对话具有师生互相欣赏、互相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学生天性中存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意向,如果教师设计的话题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悦感,继而产生一种‘高峰体验’,与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共振,达到教学效果。”①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受思维的局限,不懂得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读与思考,这一点在小学中低阶段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些教学的关键点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了。教师的点拨为学生架设了一条深入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以一种逐步前进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应改变‘后喻社会’(即年轻人向年长者学习的社会)的教学观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前喻社会’(即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②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课程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不应该只拘泥于一种理解。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认识方法等来理解作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居高临下,对学生的阅读指手划脚,这样只能进一步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迁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 (二)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多媒体发展的趋势下,阅读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文本。而条件较差的学校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达到课标要求呢?这里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经典阅读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注意。 1.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最常见的比如表演、做游戏、竞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经典阅读教学中引入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阅读变得有趣,使抽象的经典变得容易理解,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被动变为主动,把机械的训练变成创新性学习。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聪明”一词时,设计了谜语: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一颗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宝: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第三件宝: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宝: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子)学生猜出这四件宝之后,她在黑板上先写下“耳”字,然后在右边依次写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宝构成“聪”字,再写下“明”字,告诉学生要想变得聪明起来,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词义,而且思想认识上也长进了。 由于经典文学作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得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经典作品带来的乐趣,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小组活动法 小组活动法是根据国外经验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在实践中,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法已经颇有成效。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地运用小组讨论法,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笔者介绍的是另外两种小组活动法,一种是小组完形法,又称之为“小组填充法”,这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完形填空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删去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留出空余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填空。学生先是自行填写,后在组内讨论互相报出答案进行核对,并且要求提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填的理由,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这种小组活动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小学生有好奇心和求胜心理的特点,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们进行竞赛,互对答案,讨论正误,在寻找正确解答的阅读活动中得到乐趣。③ 另一种是小组预报法,上课时教师只出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推测尚未见到的下一部分内容,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当个小作家,并且谈谈自己这样设计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学生填对了,说明他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已经有了进步;如果填得不一样,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此方法适合于课堂阅读或是《同步阅读》的教学。这种预报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而且还能间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增添学生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3.同伴阅读法 同伴阅读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阅读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运用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阅读是合作学习在阅读方面的应用,在同伴阅读中,两名同年龄或是不同年龄的学生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强化和掌握阅读技巧,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阅读的时间向二至六年级学生传授基本阅读策略,并让他们以合作阅读的形式不断强化这些阅读策略。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当学生看到文章的题目后让他们思考“你会想到什么”,再通过快速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词或字时,可以和同伴一起从文章中寻找线索,还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意思。再次,在学生默读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停下来,预设故事将如何展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调动读者的想象,对已经7阅读和将要阅读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学生要对故事发生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进行初步了解。再次,学生在读经典文学作品感觉到文章比较难理解时,可以停下来回味一下,理解之后,再接着阅读。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学阅读活动 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急于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给孩子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理解、记忆、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所以阅读活动的进行必须尊重读者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级主要以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的小说;中高年级则以阅读中外著名的游记、散文、短篇小说为主,逐步引导学生阅读纯文学,不断提高文学阅读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学校和家庭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做一个阅读的榜样,孩子们自然耳濡目染。在国外,从幼儿园起孩子和家长就开始了共同的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些新闻之后互相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国内,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明显不足,有的家长自己都很少进行阅读,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阅读了。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尝试和家长合作,提供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阅读信息供家长参考,而家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课外经典阅读进行监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些家庭阅读活动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使学生们在面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激情。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我的探索

如何进行小说教学?

人际沟通与礼仪的意义?

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随笔

六个月大的宝宝该如何早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有什么字典比较全的?

如何做好家园共育?

如何办好一所幼儿园

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500字

两岁半宝宝应该怎么进行教育?

如何搞好家园共育?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