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刚入园,存在着年龄小,对环境的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等多种情况,教师在面对一群刚三岁的陌生孩子时,也难免会紧张忙碌,摸不着头绪,在几经磨合与努力中,我们难免会感叹,接新生难,新生常规培养更难。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在刚进入小班时,我们就应开始新生入园常规培养。在若干次的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些体会。一、语言沟通问题有的教师会说,都说普通话,孩子还能听不懂吗?是的,在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幼儿说话的节奏,用语的形式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代表了家庭教养环境给孩子的影响,例如:我们会喊“起立”,这是什么?就是父母会说的“站起来、过来……”这是孩子们常用的名词,而教师们通常会注意到用语的文明,我们会说“上厕所、去卫生间”,如果教师没有细心的提示,就会有一部分孩子茫然的看着你,不知该干什么,所以教师应关注到语言细节问题,多做示范。也可以和家长沟通,讲解幼儿园活动流程,引导家长使用语言更规范,让幼儿逐步的理解老师的语言要求,从而融入集体生活中。同样,教师也应把规范用语广泛应用到常规培养中。
怎样进行幼儿园新生常规训练
九月一日开学的第一天就要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如:让幼儿懂得说礼貌用语:老师早、老师好、小朋友好、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活动吃饭时训练孩子们自己搬小椅子到指定的位置,活动完,吃完饭后把自己的小椅子藏到桌子底下或摆放整齐,能听老师的琴声行动,大小便知道蹲厕所,并请老师帮助。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会识别自己的毛巾和杯子,不乱用,喝水时让幼儿分桌去那杯子然后排队喝水,午睡时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小鞋子放到鞋柜上,然后进卧室休息,下午起床时,值班老师一个一个点名起床帮忙穿衣服,没点到名字的孩子就把被子盖好乖乖的睡觉,这样可以避免老师来不及穿衣服,孩子被冻感冒的现象,孩子们玩完玩具后大家一起把地上的玩具送回玩具的家等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孩子们基本上就能掌握简单的常规要求。 常规训练不仅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焦虑情绪,还能促使全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为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培养什么良好的行为规范与习惯
一、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1、习惯培养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什么是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它对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重大意义,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之一。
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1)卫生习惯,(2)饮食习惯,(3)睡眠起居习惯,(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如何更好地做好新入园幼儿的常规教育
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从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积极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使幼儿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习惯,使幼儿的生活有节奏,对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是每个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遵守作息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环节集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则的规定.但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如一些幼儿园仍用小手背背后,小嘴巴闭起来等.这些看似简单朗朗上口的常规,却把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木头人.在幼儿园中随处可听到不许、不要、不准等这样的指令性口语。说明在老师心目中,常规教育就是限制幼儿不良行为,这样单纯的说教和强制都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而且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以至于有些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常规。我认为,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教师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它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