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审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
2.评审对象为已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且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的高职课程;本评审指标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评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3.评审依据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高职)、网络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运行监控统计数据。
4.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 否决性指标包括6项否决情况,评审对象出现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记为“0”分,不再进行评分;评分指标总分计算:M = ∑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
1.否决性指标
(1)不是国家精品课程,或虽是国家精品课程但未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2)近三年课程负责人未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
(3)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
(4)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
(5)存在严重知识产权争议;
(6)申报材料造假。
注: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形,须写明具体情况及出处。
2.评分指标及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等级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1.
课程
设计︵
15
分
︶
1.1
课程
定位
服务对象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课程建设转型成效显著。
7
1.2
建设方式
校企合作
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大。
8
2.
持续
更新
与共
享︵
28
分
︶
2.1
吸引力
网络浏览量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课程网站访问量大,资源下载次数多,被引用频繁。
10
2.2
内容更新
更新率
按照精品课程建设五年规划持续推进建设,上网课程内容每年更新率达到10%以上。
10
2.3
媒体应用
表现与传播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
8
3.
教学
团队
︵
17
分
︶
3.1
负责人
行业影响力与教学
承担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更换负责人,也能保证后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8
3.2
教学
队伍
课程建设、教学工作
及时根据课程发展要求调整“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数量和比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9
4.
教学
资源
︵
30
分
︶
4.1
基本资源
专业教学支撑性
系统、完整、科学,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以与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
10
4.2
拓展资源
社会服务覆盖面
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反映本课程的持续建设成效,如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生产案例等,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12
4.3
资源创新
原创性
资源
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引用非原创性资源,除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外,均已获得许可使用的授权,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
8
5.
建设环境
︵
10
分
︶
5.1
管理支持
常态化
管理
学校建立利于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财、物管理制度,进入国家“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5
5.2
机制建设
难点突破
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保证课程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5
注:(1)课程基本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撑性网络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等;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源基础上,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符合出版物标准的拓展资源按照出版协议有条件共享。
(2)视频是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方式,主要呈现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工学结合的课程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课程整体设计介绍、课程单元设计说明等课程设计指导,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实训实习等教学场景,原理结构、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操作步骤、技术细节、安全禁忌等展示内容。
3.专家评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