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结合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形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 4、让学生说,关注学生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摆图形描述倍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地思考,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比较扎实。 6、巧设凝问。在本次教学中,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7、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还须改进的一些地方。 1、在第3个环节中,由于只让学生针对一个相同的例子来说“倍”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那么有些学生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锻炼面是狭窄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后来的练习中便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上一次,那么我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身边“倍”的现象来说说“倍”的关系。 2、在摆一摆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对于正方形比较熟悉,所以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如果能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以发展。
二、如何写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三、怎样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先研究教材,在备好学生!做好把握好时控!
四、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要求有前期分析、目标编制、策略设计、评价方案4部分内容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要求有前期分 析、目标编制、策略设计、评价方案 4部分内容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五、需要一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利息》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学生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利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本课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并通过制作使学生理解“影片剪辑”在Flash动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本金和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1、学生是本校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特别感兴趣;
2、学生已有初步书面表达能力,但也有不少同学较差,发展极不平衡;
3、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一般,有十位同学基础很好,但也有十位同学连基本的数学计算也不会;
4、经过动员,学生能掌握调查访问的基本方法,大部分同学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极个别同学完全不感兴趣;
5、学生对有关利息的数学知识了解不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制作购物的场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以师生直观演示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以教师归纳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突破重难点.
在学习方法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结合小组讨论,观察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迁移的方法获取新知.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索本金和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同学们,下图谈论的是哪里的事情呢?具体在谈论什么呢?
2 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有关利息的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利息
1理解本金、利率的含义
2 得出利息公式 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用喜欢的方式记忆
充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利息做准备。
发挥学生主体性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学习试一试以及练一练 自由组合进行联系,小组讨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听讲。 通过教师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九.教学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 ,挖掘数学因素
数学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变得那么鲜活、那么富有生命力。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创设情境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眼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眼保健操转化为数学情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利息的学习这一课,我旨在让学生利息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在教师评价的语言上,我还需再仔细斟酌,力求让评价的语言再灵活一些,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