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看图画,写一写》精品教案(含知识点总结)?
放风筝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小丽、明明和小华一起到公园去放风筝。公园里景色迷人: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绿油油的草坪一望无际。
小丽带来了她心爱的蝴蝶风筝,色彩斑斓,好看极了。
明明和小华则捧来了他们一起做的燕子风筝。公园里放风筝的人还真不少!
远处有一个小朋友,只见他牵着风筝的绳子,迎着微风一路小跑,风筝就在空中慢悠悠地跳起舞来。
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看着小朋友兴奋的样子,也露出了笑容。
天上还有一只红彤彤的金鱼风筝,微风吹来,“金鱼”仿佛在水里游动。忽然又飞过一只“雄鹰”。
哎呀!还有一只威武的“巨龙”呢!真神气!
看着看着,明明和小华的手也痒痒了。
小华把燕子风筝举过头顶,明明扯着风筝线,说:“待会儿我数1、2、3,你就松手。”
小华点点头。“1、2、3!”
燕子风筝挥着翅膀升上了天空,它忽上忽下,像和小鸟在一起嬉戏、玩耍,像和白云一起捉迷藏。他们玩得真开心啊! 总评:本文是一篇看图作文,图画的内容是一群小朋友在放风筝。本文除了描绘图画上的内容,还结合了作者自己的想象,比如风筝飞上天的姿态、小朋友的反应等。文章还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小学生作文教案
小学作文指导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自身平时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反思,围绕小学作文指导思路,从五个方面阐述这一主题,使学生脑海中有一条清晰的作文思路。从选材上练广度,培养思路的开阔性;从围绕中心的多角度,培养思路的多向性;从细节的深入,培养思路的细致性;从训练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水平,来培养思路的深刻性;从构思谋篇限定时间,来培养思路的敏捷性;从写真事抒真情,来培养学生思路的人文性。
关键词:小学、作文、指导、思路、人文性
前言:《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同时也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然而当今小学作文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以文载道,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翻开作文簿,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无新颖超拔之意。寻觅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胆量,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越雷池,信笔走马,解放学生的心灵和语言,产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积极效应,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下谨从小学作文思路训练上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练广度,培养思路的开阔性
作文内容要丰富,选材要广泛,思路就要开阔。目前,学生常常是看着命题不知从何写起。他们的思考的心理是急于想“我写什么”,因而一下子就进入了狭窄的死胡同。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特点,训练选材的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即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先想可以写什么,而后想我写什么,就是花一点时间,拓开选材范围,展开思路,并借用坐标形式,注上信息点,然后再从中筛选或者说检索可供自己写作的材料。
以《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为例,选材思路构想可以是这样的:
获奖
当好学生
春游
学校
家里
街上
……
事件范围
人物范围
地点范围
时间范围
高兴
上图箭头指向是一个学生最后确定的写作内容:他于六•一节在学校里参加作文比赛获奖的事,表达了他高兴的心情。从上图可见这一命题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考虑选材,当然主要的是从事情上考虑选材,小学生一般对自我亲身经历的事体验比较深,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从事件范围上选材,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来讲留在脑中的,总是美好的深刻的,值得去写下来的。在暑假游泳、赶海,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过家家、当小老师;春天放风筝、玩泥巴;寒假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旦打开了思路‘学生便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表,文思如泉,跃跃欲试,一吐为快。而抓耳挠腮,苦咬笔杆,瞎编乱造之窘境也不会再出现。如图这样一摆,学生一目了然,时空感增强了,选择的余地就大了,然后再凭借此坐标,启发思路往往可筛选最佳材料入题写作,这是进行选材广度训练。在具体习作时,还须进行思维外延式训练,即通常说的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使文思扩展延伸。如眼下五月份母亲节快到了,要求学生写孝亲的作文,可以由平时为母亲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细节动作生发开去,替妈妈拿碗筷,替妈妈倒杯热茶,给妈妈捶捶背,因孩子尚小对于孝顺母亲的只停留在这些小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有的同学流露出:等长大了想要为妈妈做些小时侯做不到的事。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上假设的词,任思绪飞扬,畅快地表达对母亲的孝敬。例如我班学生这样写:如果妈妈不在意,长大了想做大厨烧好吃的饭菜,让妈妈吃得营养又能保持苗条的身材;如果妈妈不在意,愿意做按摩师;做一名服装设计师等。孩子丰富的情感,深情的爱意都在字里行间洋溢。孝敬母亲是美德,是做人的基石,爱母亲的人,是有爱心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人,我还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校长期间,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高高挂起的鲜红标语:要爱自己的妈妈!多么令人震撼的标语,像一面旗帜飘扬在学生心间,我想学生看了以后必然是终生难忘的,一个优秀民族的素质就是在看似无意、无痕中春风化雨般塑造起的。从交上来的一篇篇习作看来,虽语言平淡自然,但可以表现对母亲的孝顺之情。生活是写实、更是想象、习作的源泉,情感是想象、习作的动力,本次习作设计体现了以生活引发想象,以情感促进表达的教学理念。
二、练角度,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作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这好比摄影师在拍摄某处景物或某一场面时是仰拍,还是俯拍?是拍摄全景,还是仅拍摄局部?这就是在选择最佳角度的思维活动。写作文何尝不是如此!怎样练角度,培养写作思路的多向性呢?
1、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写。写人物训练从外貌、神态、行为举止、语言特点和心理活动等角度来刻划;写景物训练从静态、色泽形状、高低大小、全景局部等角度来描述;写事情强调点面结合、见事见人。强化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习作思路的多向性,避免单一性。
2、多角度立意。同一件事,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强化思路的多向性。以《拔河》为例,既可以说明胜不骄,败不馁,也可以表达“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主题思想,还可以表现“拔河也要讲究技巧”这一主题思想。这种训练,不仅培养了习作思维的多向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变换角度想。变换角度的写作思路训练饶有趣味,因而能刺激学生写作思路的积极性,使思路变得活跃起来,于是在写作中常有些生动的语言:“当我把小树扶起来固定好后高兴极了,小树在风中摇曳着,叶子沙沙作响,啊,它在向我点头,向我微笑呢!”那只小鸟叽叽地叫着,仿佛在说:“我是你们的朋友,可是为什么有人举枪打我们!”我望着受伤的小鸟,抚摸着那还在不住颤抖的翅膀,心也在颤抖:“啊,为什么要伤害这无辜的小生灵!”小鸟歪着小脑袋,停止了叫声,黑豆般的小眼睛湿润润的,不知是难过呢,还是感激我。小学生生活中所涉及的题材多数都比较小,较平常。换言之,没有什么重大的材料。由于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有限,或认识偏差,或者认识模糊,或者认识肤浅,甚至错误,在习作时,立意就会不准确,不深刻。俗话说,登高才能望远,高屋才能建瓴。因此,要训练高度,即要训练学生站在一定高度上能较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使立意能力逐步提高。
4、提升高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练立意的高度,即是练学生的胸怀,练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样写黑板报,两个学生对此事的认识或者说对此事的看法在文章的结尾分别是这样写的:甲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黑板报终于办完了。我想,明天同学和老师看到我们办的黑板报,一定会交口称赞的!”乙 “望着好容易才办完的黑板报,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双手,让同学们看到美妙的画面,听到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 ”显而易见,后一个学生对办黑板报的认识要比前一位深刻鲜明。不难看出,学生对事物认识的高度不同,文章的意境也迥然不同。培养习作思路的深刻性,除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对认识事物的方法外,还要不断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提高鉴别能力,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水平。
三、练深度,培养写作思路的细致性。
老师们常反映学生作文写不具体。比如写大扫除中擦玻璃吧,只是讲擦呀,擦呀,擦完了这一块,又擦另一块,把每一块都擦得干干净净,老师夸我擦得好。写跳高,就是写我第一次没跳过,第二次也没跳过,老师鼓励我要跳过去,我一狠心,第三次一跳跳过去了,如此等等,主要是没有词汇吗?不是的,而是学生还不会“钻进去想”,因而“写不出来”,即没有细致而深刻的思路。
可以借电影形象表现手法来说明这一点:电影中常用推近镜头来展现事物的细节或人物表情的局部,如远镜→中镜→近镜→特写镜头,虽然随着镜头越推越近,画面里的景物容纳越来越小,然而观众对特写镜头看得最清楚,印象最深刻。有时为了表达需要,连眼里含着泪水都拍得很清楚,连嘴唇的颤动微小的变化都看得一清二楚,人物的内心感情全融在这不言不语的细致神情动作之中。
习作时,道理也是如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只会写事物的轮廓――写个大概而已,而应当训练学生会深入地写细节。方法是,安排一定时间训练描写细节片断,这种片断训练的命题要求越小越好。如细致描写一个人焦急的神情,细致描写一个人打羽毛球时的动作,细致描写一个人专心看书的神态,描写一种花的局部样子。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习作思路中不良因素(如不细致,不深入,浮于表面等)。随着习作思路细致性的训练,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习作中运用细致描绘事物的方法,此时,空洞的习作就少了。
四、练速度,培养思路的敏捷性
当今社会,信息交流是相当快的,这就要求写作要有一定的速度。练速度,就是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这不仅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需要,更是交流信息的需要。
1、练构思谋篇的速度,一是在阅读故事时渗透构思篇章训练。服装、桥梁、楼堂设计师因为头脑里储存众多的服装、桥梁、楼堂的式样,方能随心所欲地根据需要设计出各种施工用纸。同样,学生也要掌握各种结构方式,在独立习作时才能较快地因文而异地设计出不同的写作构思图。课本中不少段落的结构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我们在阅读故事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如总分式结构(《北大荒的秋天》中的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结构(《东方之珠》),还有诸如分总式、递进式、承接式和并列式等。
2、是训练主体构思的速度。关于篇的构思可以借助立体写作思路图,使写作思路立体起来。从整体出发,围绕中心(用中间的圆圈表示)安排情节或事例,组织段落层次。例:
健康成长
爸爸妈妈
夸一夸
关心爱护我的事
感动
做真人
写真事
说真话
抒真情
这种构思图不仅立体感强,而且更形象地形成在学生脑海里,做到心中有谱,并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速度。
3、每次习作都要限定时间。为了培养写作的速度,在写作的时间上给予一定的限制,比如一节40分钟的习作课要完成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开始是有困难的,但经常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写作的速度也随之提高。
五、抒真情,培养思路的人文性.
以我向全体语文老师上的一堂作文指导公开课为例。听课的老师们被课堂上那种感情氛围所吸引,被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所感染,被我的下水文朗诵所感动。好多老师听着听着两眼湿润了。这堂课,我的学生经历了一个感情教育历程,学生对来自父母的关爱,由熟视无睹、麻木享受、认为理所当然到心存感激这样一个转化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位哲人说:感情淡漠是一种罪恶。通过努力,这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然而自由地表达,使学生欲吐为快,畅所欲言。
我国古代作文大家刘勰在他的文学评论《文心雕龙》中说过“情动而辞发”,这确是经验之谈。假如对周围事物漫不关心,无动于衷,没有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把学生置于情感氛围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写作情绪,深化对生活的感受,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言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关于作文的注意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假话。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鲁迅说过文章不是教出来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说不出来,但凡是有感而发,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平时只有加强语言的点滴积累,读诵和感悟,多开展适当的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思想,让他们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回忆生活和表述生活,使学生不知不觉,自自然然融入浓浓的感情氛围,心有所感,情有所动。这节作文指导课,我是想“开源引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和做真人,让学生感受息息关爱,学会感激,做个感情丰富的人。
小学作文指导思路探微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吴杏娟
[内容摘要]: 小学作文指导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自身平时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反思,围绕小学作文指导思路,从五个方面阐述这一主题,使学生脑海中有一条清晰的作文思路。从选材上练广度,培养思路的开阔性;从围绕中心的多角度,培养思路的多向性;从细节的深入,培养思路的细致性;从训练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水平,来培养思路的深刻性;从构思谋篇限定时间,来培养思路的敏捷性;从写真事抒真情,来培养学生思路的人文性。
关键词:小学、作文、指导、思路、人文性
前言:《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同时也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然而当今小学作文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以文载道,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翻开作文簿,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无新颖超拔之意。寻觅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胆量,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越雷池,信笔走马,解放学生的心灵和语言,产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积极效应,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下谨从小学作文思路训练上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练广度,培养思路的开阔性
作文内容要丰富,选材要广泛,思路就要开阔。目前,学生常常是看着命题不知从何写起。他们的思考的心理是急于想“我写什么”,因而一下子就进入了狭窄的死胡同。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特点,训练选材的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即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先想可以写什么,而后想我写什么,就是花一点时间,拓开选材范围,展开思路,并借用坐标形式,注上信息点,然后再从中筛选或者说检索可供自己写作的材料。
以《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为例,选材思路构想可以是这样的:
获奖
当好学生
春游
学校
家里
街上
……
事件范围
人物范围
地点范围
时间范围
高兴
上图箭头指向是一个学生最后确定的写作内容:他于六•一节在学校里参加作文比赛获奖的事,表达了他高兴的心情。从上图可见这一命题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考虑选材,当然主要的是从事情上考虑选材,小学生一般对自我亲身经历的事体验比较深,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从事件范围上选材,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来讲留在脑中的,总是美好的深刻的,值得去写下来的。在暑假游泳、赶海,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过家家、当小老师;春天放风筝、玩泥巴;寒假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旦打开了思路‘学生便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表,文思如泉,跃跃欲试,一吐为快。而抓耳挠腮,苦咬笔杆,瞎编乱造之窘境也不会再出现。如图这样一摆,学生一目了然,时空感增强了,选择的余地就大了,然后再凭借此坐标,启发思路往往可筛选最佳材料入题写作,这是进行选材广度训练。在具体习作时,还须进行思维外延式训练,即通常说的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使文思扩展延伸。如眼下五月份母亲节快到了,要求学生写孝亲的作文,可以由平时为母亲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细节动作生发开去,替妈妈拿碗筷,替妈妈倒杯热茶,给妈妈捶捶背,因孩子尚小对于孝顺母亲的只停留在这些小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有的同学流露出:等长大了想要为妈妈做些小时侯做不到的事。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上假设的词,任思绪飞扬,畅快地表达对母亲的孝敬。例如我班学生这样写:如果妈妈不在意,长大了想做大厨烧好吃的饭菜,让妈妈吃得营养又能保持苗条的身材;如果妈妈不在意,愿意做按摩师;做一名服装设计师等。孩子丰富的情感,深情的爱意都在字里行间洋溢。孝敬母亲是美德,是做人的基石,爱母亲的人,是有爱心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人,我还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校长期间,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高高挂起的鲜红标语:要爱自己的妈妈!多么令人震撼的标语,像一面旗帜飘扬在学生心间,我想学生看了以后必然是终生难忘的,一个优秀民族的素质就是在看似无意、无痕中春风化雨般塑造起的。从交上来的一篇篇习作看来,虽语言平淡自然,但可以表现对母亲的孝顺之情。生活是写实、更是想象、习作的源泉,情感是想象、习作的动力,本次习作设计体现了以生活引发想象,以情感促进表达的教学理念。
二、练角度,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作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这好比摄影师在拍摄某处景物或某一场面时是仰拍,还是俯拍?是拍摄全景,还是仅拍摄局部?这就是在选择最佳角度的思维活动。写作文何尝不是如此!怎样练角度,培养写作思路的多向性呢?
1、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写。写人物训练从外貌、神态、行为举止、语言特点和心理活动等角度来刻划;写景物训练从静态、色泽形状、高低大小、全景局部等角度来描述;写事情强调点面结合、见事见人。强化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习作思路的多向性,避免单一性。
2、多角度立意。同一件事,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强化思路的多向性。以《拔河》为例,既可以说明胜不骄,败不馁,也可以表达“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主题思想,还可以表现“拔河也要讲究技巧”这一主题思想。这种训练,不仅培养了习作思维的多向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变换角度想。变换角度的写作思路训练饶有趣味,因而能刺激学生写作思路的积极性,使思路变得活跃起来,于是在写作中常有些生动的语言:“当我把小树扶起来固定好后高兴极了,小树在风中摇曳着,叶子沙沙作响,啊,它在向我点头,向我微笑呢!”那只小鸟叽叽地叫着,仿佛在说:“我是你们的朋友,可是为什么有人举枪打我们!”我望着受伤的小鸟,抚摸着那还在不住颤抖的翅膀,心也在颤抖:“啊,为什么要伤害这无辜的小生灵!”小鸟歪着小脑袋,停止了叫声,黑豆般的小眼睛湿润润的,不知是难过呢,还是感激我。小学生生活中所涉及的题材多数都比较小,较平常。换言之,没有什么重大的材料。由于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有限,或认识偏差,或者认识模糊,或者认识肤浅,甚至错误,在习作时,立意就会不准确,不深刻。俗话说,登高才能望远,高屋才能建瓴。因此,要训练高度,即要训练学生站在一定高度上能较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使立意能力逐步提高。
4、提升高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练立意的高度,即是练学生的胸怀,练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样写黑板报,两个学生对此事的认识或者说对此事的看法在文章的结尾分别是这样写的:甲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黑板报终于办完了。我想,明天同学和老师看到我们办的黑板报,一定会交口称赞的!”乙 “望着好容易才办完的黑板报,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双手,让同学们看到美妙的画面,听到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 ”显而易见,后一个学生对办黑板报的认识要比前一位深刻鲜明。不难看出,学生对事物认识的高度不同,文章的意境也迥然不同。培养习作思路的深刻性,除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对认识事物的方法外,还要不断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提高鉴别能力,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水平。
三、练深度,培养写作思路的细致性。
老师们常反映学生作文写不具体。比如写大扫除中擦玻璃吧,只是讲擦呀,擦呀,擦完了这一块,又擦另一块,把每一块都擦得干干净净,老师夸我擦得好。写跳高,就是写我第一次没跳过,第二次也没跳过,老师鼓励我要跳过去,我一狠心,第三次一跳跳过去了,如此等等,主要是没有词汇吗?不是的,而是学生还不会“钻进去想”,因而“写不出来”,即没有细致而深刻的思路。
可以借电影形象表现手法来说明这一点:电影中常用推近镜头来展现事物的细节或人物表情的局部,如远镜→中镜→近镜→特写镜头,虽然随着镜头越推越近,画面里的景物容纳越来越小,然而观众对特写镜头看得最清楚,印象最深刻。有时为了表达需要,连眼里含着泪水都拍得很清楚,连嘴唇的颤动微小的变化都看得一清二楚,人物的内心感情全融在这不言不语的细致神情动作之中。
习作时,道理也是如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只会写事物的轮廓――写个大概而已,而应当训练学生会深入地写细节。方法是,安排一定时间训练描写细节片断,这种片断训练的命题要求越小越好。如细致描写一个人焦急的神情,细致描写一个人打羽毛球时的动作,细致描写一个人专心看书的神态,描写一种花的局部样子。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习作思路中不良因素(如不细致,不深入,浮于表面等)。随着习作思路细致性的训练,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习作中运用细致描绘事物的方法,此时,空洞的习作就少了。
四、练速度,培养思路的敏捷性
当今社会,信息交流是相当快的,这就要求写作要有一定的速度。练速度,就是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这不仅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需要,更是交流信息的需要。
1、练构思谋篇的速度,一是在阅读故事时渗透构思篇章训练。服装、桥梁、楼堂设计师因为头脑里储存众多的服装、桥梁、楼堂的式样,方能随心所欲地根据需要设计出各种施工用纸。同样,学生也要掌握各种结构方式,在独立习作时才能较快地因文而异地设计出不同的写作构思图。课本中不少段落的结构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我们在阅读故事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如总分式结构(《北大荒的秋天》中的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结构(《东方之珠》),还有诸如分总式、递进式、承接式和并列式等。
2、是训练主体构思的速度。关于篇的构思可以借助立体写作思路图,使写作思路立体起来。从整体出发,围绕中心(用中间的圆圈表示)安排情节或事例,组织段落层次。例:
健康成长
爸爸妈妈
夸一夸
关心爱护我的事
感动
做真人
写真事
说真话
抒真情
这种构思图不仅立体感强,而且更形象地形成在学生脑海里,做到心中有谱,并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速度。
3、每次习作都要限定时间。为了培养写作的速度,在写作的时间上给予一定的限制,比如一节40分钟的习作课要完成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开始是有困难的,但经常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写作的速度也随之提高。
五、抒真情,培养思路的人文性.
以我向全体语文老师上的一堂作文指导公开课为例。听课的老师们被课堂上那种感情氛围所吸引,被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所感染,被我的下水文朗诵所感动。好多老师听着听着两眼湿润了。这堂课,我的学生经历了一个感情教育历程,学生对来自父母的关爱,由熟视无睹、麻木享受、认为理所当然到心存感激这样一个转化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位哲人说:感情淡漠是一种罪恶。通过努力,这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然而自由地表达,使学生欲吐为快,畅所欲言。
我国古代作文大家刘勰在他的文学评论《文心雕龙》中说过“情动而辞发”,这确是经验之谈。假如对周围事物漫不关心,无动于衷,没有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把学生置于情感氛围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写作情绪,深化对生活的感受,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言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关于作文的注意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假话。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鲁迅说过文章不是教出来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说不出来,但凡是有感而发,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平时只有加强语言的点滴积累,读诵和感悟,多开展适当的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思想,让他们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回忆生活和表述生活,使学生不知不觉,自自然然融入浓浓的感情氛围,心有所感,情有所动。这节作文指导课,我是想“开源引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和做真人,让学生感受息息关爱,学会感激,做个感情丰富的人。
(来源:好学生网)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8 如何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9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10如何做到“凤头豹尾”(一)
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如何做到“凤头豹尾”(二)
“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规范、最严谨、最实用的教案:《作文三步法教案》可惜我手上没有,以前在“作文三步法”培训班看到过,你可以到当地的“作文三步法”培训班去问他们借来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