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幼儿园的教具一般有图片、贴绒、头胸饰、多媒体课件等,它能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兴趣。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该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所以教具的制作应力求简单、易于操作、符合教学内容。
教具的正确使用,不仅给教学带来了活力,充实了愉快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忽视教具使用中的小细节,便有可能产生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分散的“负效应”,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那么,如何才能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具,让教具的出示真正为教学服务呢?那就是把握教具出示的时机和应用的原则。
一、把握教具出示的时机
教具的适时呈现和收回是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小细节,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根据幼儿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离散时机、渴求时机、疑难时机、升华时机、欲试时机及疲沓时机来出示和使用教具。
离散时机是指活动之初,幼儿的心情还处于观望,等待的离散状态,此时出示教具,就能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渴求时机是指幼儿的求知欲望正处于高峰时期,此时出示教具,幼儿十分容易接受和理解。疑难时机是指活动的难点和重点是幼儿难以把握的地方,此时出示教具就能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升华时机是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时出示教具,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果。欲试时机是指幼儿新学习了技能或技巧,正跃跃欲试,抓住这个时机、放手让幼儿一试,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疲沓时机是指完成某一环节或得出某一结论时,利用教具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二、教具应用时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首先应明白的是使用教具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不宜盲目搬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具,有的放矢。若是为使用而使用,或无病呻吟,则反而会画蛇添足,使教学过程变得烦琐。因此,教具使用时应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教具的选择与使用要目的明确、指示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时要明确出示该教具目的是要说明什么,它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能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幼儿园教师倾向使用“花哨”的教具,但是过于夸张的教具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花哨”不是教具使用的目的,“指示规律”才是目的。
第二,做好充分准备,戒除教学“卡壳”现象。每一种教具在使用前,教师都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自己先练习操作一遍,以免教学活动时手忙脚乱,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随着电脑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但是,一些多媒体课件有时也要耍耍“性子”,换个环境就无法应用。教师在选择时就要考虑充分,兼顾各方面的因素。
第三,教具的应用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为核心。一是为了调动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意志、兴趣和性格等;二是为了调动幼儿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在智力因素中,注意是智力的方向,观察是智力的窗口,记忆是智力的仓库,想象是智力的翅膀,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例如,运用图片可培养幼儿多向思维。多向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注意图片这一教具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不只是因为图片直观、形象,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对图片未涉及内容的思考。所以,为培养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图片教具,充分发挥它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
运用自制教具,能为教学带来新意和活力。一直使用同样的图片或其他教具,不仅幼儿觉得枯燥乏味,连教师也会产生厌烦感,失去教学的动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大多是自己制作教具。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灵活把握,设计制作具有新意且针对性强的教具。
第四,应用教具时应当直观性与抽象性兼顾。所谓直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使用主观媒体(即教具),这是条件,也是基础,没有这一条件谈不上直观性;二是使用直观媒体进行教学所达到的效应,包含使用媒体的方式、方法、效率和效果等。因此直观性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别。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使用直观手段,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地把直观手段转化为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利用实物说明教学内容,就不用其他类似教具替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有时它却因为自身的完美而局限了幼儿的思维。所以,在选择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为幼儿想象留下空间。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促进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发展。
教具展示的对象是幼儿,因此,教具的选择与使用应遵循幼儿思维的规律,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适当适时选用,讲究使用的艺术性、示范性及启示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使教具的运用最优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