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幼儿应怎样教学方案?

1.适当性原则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适合幼儿的年龄、已有经验、能力、需要、兴趣等;适合时令、节日;适合人文及风俗习惯;适合幼儿园的环境与设备等。    ,
   比如根据幼儿的年龄,使他们从不同层次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螺旋式课程,即围绕着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在广度、深度两方面不断扩展,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学习有关身体四肢的知识时,可以教3岁的幼儿辨认出四肢的外形、特征、名称和位置,并因拥有四肢而感到自豪;教4岁班的幼儿认识较为直接、较为形象化的四肢的用途;教5岁幼儿去感觉四肢的功用以及这些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等较高层次的学习。
   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是制约新的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则幼儿有兴趣来学习,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否则,让幼儿学习那些脱离其生活现实的一些内容,即使幼儿勉强接受,也难以真正理解。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降低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从与幼儿关系较密切的事物开始,然后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展,进而认识范围较广阔的环境中的事物。
   2.顺序性原则
   表现在选择与编拟教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幼儿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教材,使各阶段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与衔接,避免机械重复或相互隔离,最大程度地利用经验之间的迁移作用,来建立网络化的、有机的认知结构。
   比如,幼儿认识事物时,是由容易、简单的开始,逐步进展至较深、较复杂的事物。在简单的事物中获得的成功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幼儿顺利地发展至学习较为复杂的内容。
   再如,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依据事物的外表作出判断。因此,他们对于具体的事物较易理解。在选择与编排教材时,就应先提供具体的内容,让幼儿能充分运用感官进行学习。待幼儿对事物有了具体的形象认识后,再进展至抽象的学习。
   3.发展性原则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仅要反映该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顺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将幼儿身心诸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随着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能只局限于某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还应包含建构知识的方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应形成的学习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幼儿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教学内容应该给幼儿提供广泛接触生活、自然与社会的机会,以满足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通过“跳一跳”,才可以“够得着”,不要迁就幼儿的水平,或直接给予现成的,应给幼儿充分的空间来展现其主体性,让他们去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对幼儿特点把握不准。主要表现: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们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些孩子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对这样的孩子,一些新教师会一点办法也没有,当众批评他们,甚至还会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们。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这些孩子就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再如,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不会或不愿与别的孩子说话交往。老师又有更多的孩子要管理,从而不经意冷落了这些孩子,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