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建议收藏:掌握这十个儿童教育心理学,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对于孩子的教育全天下的父母都非常得重视,但如果方法不对,教育的结果往往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于是很多家长很头疼,也很困惑,常常说:我又管他吃,管他喝,给他钱,可他就是不听话!

相比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下面给宝爸宝妈们整理了十个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解读下该怎么教育孩子,希望能给你在教育子女方面带来启迪。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实验。 他们从各个年级组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然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但事实是,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

但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

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要多多鼓励孩子,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你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自己。因为那时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了解往往来自于 周围人的看法,特别是他的老师跟父母 。因此,聪明的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很多家长在管孩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看电视了!不要玩手机了!不要吃糖了!……

但头一次两次孩子听你的,慢慢的你会发现你说的话不好使了。你越说不让做什么,他就偏做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跟你对着干!父子或者母子的关系越来越差!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听一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一开始听得津津有味,感动得不行,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心想只捐一些零钱好了。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了。

可笑的是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最后走向与父母的对立面。

所以,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大家可能听过这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总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很影响老人生活,多次驱赶都没用。

于是老人想到一个办法: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孩子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虽然比之前的少,但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但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并向老人发誓,我们再也不会到这里来玩给他带来快乐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老人成了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简单点理解就是孩子是为别人而玩,而不是为了快乐!

外部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所以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增进孩子对学习的 情感 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比如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或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的东西,如科普书、益智类玩具,而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作为奖励。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后来人们把这个寓言称作南风效应。

语言中的南风之所以成功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家庭教育中采用“打骂”、“恐吓”等类似“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多实行温情教育,多点暖心的表扬,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大家对木桶效应并不陌生,在现在的职场中目前很流行长板效应,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

但对于孩子来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阶段,各种知识的学习阶段,提倡综合发展,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德智体美)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家长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成长阶段德智体美劳都要接触。

现在 社会 不但成人的世界压力大,车子房子票子,孩子的压力也不小,补习文化课,美术,音乐,舞蹈。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使性格变得孤独内向,甚至走向极端。

知道下面这个效应,家长马上行动起来与孩子来一次畅谈吧。

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叫霍桑的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 娱乐 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老板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请了一位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就是用两年时间,专家找每个工人谈话,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心理学家总结:工人积压在心里的怨气和压力释放了出去,然后开始安心工作。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种种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或者不知道找谁表达。所以作为家长, 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跟你沟通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然后,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也会更加自信!

增减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他指 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人际交往中或者上级与下属沟通时,先说一些对方的小缺点,再说对方的优点。对方会更容易接受。

放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就是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或者常常是批评,孩子感受很不好,也不会接受你的建议。

所以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语文成绩不好,但这次英语考的很好,如果下次再把语文考好那就更厉害了!

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也会自我进行反思。

大家都看过电影《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 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候,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二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猪头”、“你是傻子吗”、“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家长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生活中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而不会因要求一下子提的太高孩子感觉无法实现就放弃了。

孩子的教育不但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家长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以上十个心理学知识希望给宝爸宝妈在教育孩子上一些启迪。

5岁孩子如何进行数学启蒙?除了上学习班。。

建议收藏:掌握这十个儿童教育心理学,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相关文章:

什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心理学的本质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启发

为什么法国是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

举例说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12本经典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

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名言警句

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家校共育的意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